黑客帝国著作(黑客帝国电子书)
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说《1984》是反乌托邦
- 2、《黑客帝国》是袁和平导的吗,和他有关吗?
- 3、跪求《黑客帝国》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观后感~要求将这三部影片融入到一篇观后感中,字数不少于两千字。
- 4、凯文·凯利的个人著作
- 5、威廉·吉布森的代表作品
- 6、黑客帝国涉及到哪些哲学和科学问题
为什么说《1984》是反乌托邦
电影《黑客帝国》上映后,观众多为其电脑特技和精彩打斗所吸引,但此片其实蕴含着对于当代和未来社会的哲学思考。本文梳理了它的哲学和文学的远近背景,这能帮助我们了解西方现代哲学的动向,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学术探讨如何与大众文化相结合”的问题。
影片牵动欧洲哲学界
世界上很多哲学家和文化研究者正在对《黑客帝国》作出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思考。美国人威廉·欧文(Williamlrwin)所著的《黑客帝国和哲学》分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所谓哲学,不就是对各种关系的思考吗?这个思辨游戏在《黑客帝国II》上映之后继续进行。
今年6月22日,巴黎蓬皮杜中心的文学沙龙召集了一个哲学圆桌会议,大题目为“现实的荒漠”,这是为正在热映的《黑客帝国II》而召开的。一个大众文化的宠儿,美国制造,何以让这些法国知识分子产生思想碰撞的冲动?“在黑客帝国中重现的东西,正是高深莫测的康德主义。”法国哲学家扎拉德表述了自己对“黑客”的仰慕之情,并无半点扭捏。
法国《新观察家》杂志说,《黑客》系列突然唤醒了人们在这十多年里沉积下来的对哲学的诠释热情,柏拉图、康德、尼采、超验主义、法兰克福学派和后现代理论,都被赶到这个熙熙攘攘的集市上。思想被不同口味的人放上不同的摊位,供“黑客”Fans们各取所需。面对这令人眼花缭乱的哲学“矩阵”,柏拉图和康德或许会颇有兴致,看着自己的思想被好莱坞附体于一个需要“枪,很多枪”的酷哥身上,对青少年来一次哲学入门的启蒙。
本片编导沃卓斯基兄弟据说都是书虫,哥哥拉里喜欢的是哲学,佐葡萄酒;弟弟安迪爱科幻小说,配黑啤。在拍《黑客》系列之前,两人的电影从业经历基本空白。《黑客帝国》的剧本大约1995年就写好了,当时没有人能看懂——到现在为止,看晕的人还是多过看懂的人,这或许可以证明两人的哲学天分?
据说沃卓斯基兄弟在开拍《黑客帝国》第二三集的时候,吩咐演员在看剧本前要先看当代法国大哲学家让·鲍德里亚的著作。事实上,在《黑客帝国》第一集中,细心的影迷就发现鲍德里亚的书《拟仿物和拟像》(Simulacres
et Simulation)是尼奥手中的道具。
《新观察家》的记者采访鲍德里亚时发问,人们发现《黑客帝国》明显从他1981年的著作《拟仿物和拟像》一书中掠美,对此他是否感到惊讶。鲍德里亚哈哈一笑:“沃卓斯基工作室确实在第一集完成之后和我联络过,希望说服我加入到他们的后传工作,但这显然是个难以想象的提议。”但鲍德里亚还是不吝大师的身份,和记者八卦了一番《黑客帝国》的哲学符号问题,他说,《黑客帝国》系列把“现实的荒漠”这一命题做到了极致——机器设备的扩张不可阻挡,人类没有第三条出路:要么在数字化的系统里被数字化,要么被系统抛离到边缘。
美国学者斯·贝斯特道·凯尔纳在《后现代理论》中说,鲍德里亚最好的作品可以与菲力浦·狄克、威廉·吉布森等人的小说一并来读,它们都是提出了对未来世界的设想,这些设想很好地说明了当前高科技社会的实际状况。这些小说具体化了后现代范畴,而且鲍德里亚本人也深受这类小说的影响。
鲍德里亚1995年的著作《完美的罪行》中有这样的警句:“影像不再让人想象现实,因为它就是现实。影像也不再能让人幻想实在的东西,因为它就是虚拟的实在。”这也许可以当作《黑客帝国》的注脚。
《黑客帝国》是袁和平导的吗,和他有关吗?
黑客帝国动作指导是袁和平
袁和平——三十年细说从头
年轻时绰号“大眼”的袁和平,如今已被尊称为“八爷”。
当年袁和平曾在模仿美国电影《金刚》的港片《猩猩王》中穿着厚热的戏装扮“猩猩王”,现在他则以美国影片“黑客”三部曲成为全球最炙手可热的动作指导。今昔对比,恍如隔梦,似乎难以置信,实际却是“大眼八爷”凭借多年的努力和超强的实力得成的正果。
(一)初试锋芒:谐趣功夫片
袁和平出身武术世家,父亲袁小田本是京剧武丑,精擅北派武术。早在1939年,袁小田就开始担任香港电影的武打和替身演员,在这一行当算得上德高望重。袁小田育有七个儿女,袁和平排行老二,自幼便与其他几位手足袁祥仁、袁信义、袁日初、袁振威、袁龙驹一起随父亲习武,20岁时进入电影圈做龙虎武师及龙套演员,25岁首次为吴思远导演的《疯狂杀手》担任动作设计,其时为1970年。
上世纪70年代正值香港功夫片大行其道,每年都有占港片产量半数以上的功夫片制作上映,堪称功夫片的黄金时代!由于曾经引领潮流的“黄飞鸿”老派功夫片(关德兴主演)的打斗套路已然落伍,当时功夫片的动作设计大多跟风李小龙的现代截拳飞脚,张彻、刘家良的清末少林功夫,以及楚原、唐佳的古装武侠打斗这三种模式。而模仿跟风的结果自然是粗制滥造、千篇一律,观众看得愈发无趣。加之许冠文兄弟的生活喜剧大受欢迎,对功夫片形成冲击,到得70年代末期,香港的功夫片创作不免陷入困境——也就在此时,袁和平开始声名鹊起,他对功夫片进行的创新改良,取得了影响深远的突破性成就。
1978年,在著名电影人吴思远的提携下,已为多部电影担任过动作设计的袁和平终于升做导演,并在一年之内开拍了《蛇形刁手》和《醉拳》两部功夫片。尽管这两部电影皆是顽劣少年跟随深藏不露的宗师高手学艺,最终艰难打败强敌的寻常情节,却被袁和平拍出新意。他先为《蛇形刁手》和《醉拳》定下功夫喜剧的基调,同时精心设计了活泼灵巧兼具杂耍游戏性的象形武术动作,突出了练功过程的趣味性,完全有别于之前的功夫片模式,令观众耳目一新。
《蛇形刁手》和《醉拳》上映后反响极佳,两部功夫喜剧的票房皆名列当年十大卖座影片,甚至打入日本市场。袁和平也因此一鸣惊人,成为香港电影界继刘家良、洪金宝之后第三位由动作指导升为导演的成功范例。另外,袁和平的这两部电影还捧红了曾是票房毒药的成龙,片中充满喜感活力的顽劣少年形象简直是为成龙量身订做,而经过十年戏校训练的成龙,对完成袁和平在练功过程中设计的高难度杂技动作自然驾轻就熟。如此天衣无缝的合作,想不成功都难。
《醉拳》之后,袁和平与成龙分道扬镳,这两位香港谐趣功夫片的开创者沿着各自的喜好方向继续将此类片种发扬光大。如果说成龙的《笑拳怪招》和《师弟出马》已经是突破常规的自由发挥,那么袁和平的《林世荣》与《勇者无惧》则是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也可以说是《醉拳》的延续。《醉拳》本是传统的“黄飞鸿”题材,只不过编导聪明的将原来严肃正统的中年“黄师傅”传奇改为调皮诙谐的青年“黄飞鸿”故事。待到《林世荣》和《勇者无惧》这两部同样“黄飞鸿” 题材的电影中,虽然换回关德兴这个正宗“黄师傅”,但严肃之中已带有些喜剧色彩。况且黄师傅不再以主要角色出现,反倒以黄飞鸿的青年弟子经历作为情节主线,依旧是《醉拳》带有闯祸青年的诙谐故事配以最后搏命对打的激烈场面的套路。具体到动作方面,两部影片都做了刚柔相济,不过《林世荣》是袁和平与洪金宝共同设计;《勇者无惧》却是袁家班的集体创作,但男主角仍是洪金宝、成龙的师弟元彪。
由于《林世荣》与《勇者无惧》的票房口碑不输《醉拳》,袁和平的功夫片导演地位当然更加稳固。
(二)几度风雨:灵幻功夫片与时装动作片
说到对电影特技的接触运用,擅长拍真功夫的袁和平并非如很多人想的那样始自《黑客帝国》。事实上,袁和平在20年前便已开始将拳脚功夫与电影特技结合起来,搞出了港片的独特类型——“灵幻功夫片”。不过,当年八爷玩的不是电脑特技,而是包括烟雾、威亚、魔术、杂技在内的香港土法特技。
或许是受到1980年洪金宝自导自演的《鬼打鬼》的启发,袁和平于1982年也导演了灵幻功夫片《奇门遁甲》,而且走得更远,拍得更玄。《鬼打鬼》尚且有些现实生活的偷情捉奸情节,结尾处的重头戏,鬼怪附体的打斗依旧以拳脚功夫的对决表现。待到袁和平的《奇门遁甲》中则完全是超现实的情节逻辑和神乎奇技的斗法比拼。易容杀人、地府报仇,呼风唤雨、剪纸化蝶,分明是一部魔幻传奇。看得出,袁和平对该片注入了极大心血,他从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中汲取灵感,不仅设计了超乎寻常的杂技式肢体动作,而且运用了大量传统魔术手法,使《奇门遁甲》的人物造型、道具、布景以及打斗场面呈现出既恐怖又幽默的诡异风格,即便在当今香港电影中也称得上独树一帜。
《奇门遁甲》推出后大获成功,使得袁和平及袁家班倍受鼓舞,紧接着又拍了《天师撞邪》、《僵尸怕怕》、《阴阳奇兵》等灵幻功夫片,继续在各种稀奇古怪的神奇动作桥段设计方面下足气力。可惜这几部影片只以节奏奇观取巧,情节内容却简单粗糙,远及不上洪金宝的《人吓人》和《僵尸先生》等灵幻功夫片既有林正英、陈会毅对动作把关,又有黄炳耀、黄鹰等名编剧对故事情节精密编排,因此最终沦为形式主义之作,反响甚微,票房也愈来愈差。
眼见“灵幻功夫片”风光不再,回归民初功夫喜剧的《笑太极》又差强人意,袁和平经过一番审时度势,决定跟上时代潮流,改拍当年正大受欢迎的时装动作片,首部作品是1985年的《情逢敌手》。在这部反响不错的影片中,袁和平将流行的霹雳舞与传统的武术、杂技融合在一起,创出全新的动作娱乐效果。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被袁和平挖掘出的弟子甄子丹成为他时装动作片的最佳诠释者,从《情逢敌手》到《特警屠龙》、《皇家师姐之直击证人》,再至《洗黑钱》,甄子丹辅助袁和平设计了许多精彩之极的新奇现代打法,与八爷以前的功夫喜剧风格迥异。
尤其是警匪动作片《洗黑钱》,故事情节固然简单乏味,但袁和平、甄子丹、袁祥仁、郭振锋(这四人如今都已闯入国际影坛)共同设计的打斗场面完全打破了传统功夫片的套路模式,融合现代格击与分解后的武术招式,既迅速敏捷、又拳拳到肉,动作潇洒、造型凌厉,同时甄子丹擅长的腿功亦发挥得淋漓尽致,堪称动作片影史的典范之作!
不过,尽管袁和平对时装动作打斗戏一如既往的用心创新,但始终难以重现当年拍功夫喜剧的辉煌。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最受观众欢迎的是成龙的时装动作片,那时他和成家班已经拿下四届香港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相比之下,袁和平的动作设计不是不好,只是参与影片的整体质量平庸,浪费了八爷的才华。其实,无论做动作指导,还是做导演,当时的袁和平都缺乏一个可以从形式到内容全方位提升影片水准的合作者……
(三)再次辉煌:90年代的武侠功夫片潮流
进入90年代,香港掀起了武侠功夫片的新一轮热潮,袁和平正好可以籍此大展所长。但八爷之所以能迎来个人事业的第二次高峰,还得益于找到了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合作伙伴,亦是新派武侠功夫片热潮的始作俑者——徐克。
却说1991年,素以创新求变闻名的徐克准备重拍黄飞鸿故事。首集找来了刘家荣和袁祥仁、袁信义兄弟为影片设计动作招式。旧瓶装新酒的《黄飞鸿》上映后大获成功,票房狂收3000万,并令徐克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袁祥仁三人荣获最佳动作指导奖项。翌年,徐克趁势推出续集《男儿当自强》,这次则只请袁和平一人担任动作指导。八爷果然不负重托,除了延续了第一部硬桥硬马的武术功夫外,他又加进了许多灵活的杂耍技巧,比如李连杰(饰黄飞鸿)与熊欣欣(饰九宫真人)在南天门需要掌握平衡的对打,还有柔身几转卸掉白绫的舒展动作等。至于影片最精彩的部分,黄飞鸿与纳兰元述(甄子丹饰)在狭窄空间中进行的棍斗,居然被袁和平设计出大开大合的动作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因此,袁和平获得当年香港金像奖最佳动作指导绝对是实至名归!
1993和1994两年是袁和平的创作旺盛期,他一口气担任了《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太极张三丰》、《英雄豪杰苏乞儿》、《咏春》、《精武英雄》、《火云传奇》七部功夫片的动作指导及导演,努力做到部部有新意。而在与李连杰、甄子丹、杨紫琼等功夫明星合作时,八爷每次都是因人而异,按照每个人的特点量身订做。比如甄子丹的腿功好,就要注意发挥这个长处;杨紫琼是舞蹈演员出身,就要为她安排具有节奏感和柔韧性的动作;李连杰武术功底深厚,招式有板有眼,所以袁和平多为他设计潇洒、英武的动作套路。再者,还要因戏而变,比如在同是由李连杰主演的《铁鸡斗蜈蚣》、《太极张三丰》和《精武英雄》中,八爷就分别为李连杰编排了醉拳、太极拳和自由搏击三种风格迥异的功夫招数。而相对于当年成龙打的富于杂技性的诙谐醉拳,《铁鸡斗蜈蚣》中李连杰施展的则是拳拳到肉的硬醉拳。——由此而来,不难窥见袁和平对动作设计的创新求变精神。
在袁和平拍过的众多功夫片中,他自认最满意的作品是《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影片由徐克编剧、监制,又是八爷拿手的“黄飞鸿”题材,虽然讲述黄飞鸿的少年故事,但浓墨谱写的却是黄麒英父子的舐犊亲情,这在袁和平导演的作品中甚为少见。至于动作场面,袁和平则回归传统功夫片,在不停机的情况下拍摄更多连贯的真实动作,尤显暴烈刺激。而在《男儿当自强》中用吊钢丝踢出的“无影腿”,在《铁马骝》中也以甄子丹的快腿真实再现。还有历史上“黄师傅”真正擅长的南派洪拳在该片中同样成为对敌的主要应用招式,而不是像李连杰的“黄飞鸿”系列那样乱用北派功夫。另外,即便是片尾那段用吊纲丝完成的在几近烧断的木桩上的生死对决,如果甄子丹、于荣光、任世官没有真正的武术功底,也很难完美的呈现出来。
对于《铁马骝》达到的水准,或许可用甄子丹的一句谦语表明:这是建立香港动作功夫片基本标准的电影,超过它的肯定都是好电影。言下之意,自然是暗夸《铁马骝》也是佳作了。而事实上,《铁马骝》当年上映时却是叫好不叫座,票房只收600多万港币,令袁和平、甄子丹大失所望。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只是早晚问题,2001年底《铁马骝》登陆美国,西方观众对该片表现的纯正中国传统功夫反映热烈,票房理想。——对于袁和平来说,这份迟到的肯定固然值得高兴,但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因为此时他已因《卧虎藏龙》和《黑客帝国》跃升为国际最知名的动作指导了。
(四)享誉国际:《卧虎藏龙》和《黑客帝国》
20世纪90年代中期,盲目的跟风抄袭终于再次将香港的武侠功夫片逼入绝境。袁和平的电影事业也陷入低谷,由他导演的《虎猛威龙》、《功夫小子闯情关》和《街头杀手》全部遭遇票房惨败。袁和平清醒认识到在香港拍功夫电影已难有发展,于是及时转战内地,与张鑫炎合组公司拍摄了《太极宗师》、《新少林寺》、《小李飞刀》等功夫武侠电视剧集。其中尤以八爷担任动作指导的央视大戏《水浒传》影响最广,他设计的动作摒弃花哨的招式,以真实流畅见长,一扫以往内地此类剧目打斗老套、笨拙之风,深受观众欢迎。
虽然当时袁八爷沦落到拍电视剧的地步,但著作等身、虎威犹存,仅在西方就拥有大量的动作影迷,比如拍过《惊世狂花》的沃卓斯基兄弟就是袁和平电影的铁杆Fans。也正因如此,1998年沃卓兄弟拍摄《黑客帝国》时,自然会想到聘请袁和平担任该片的动作设计。袁和平对他们提出的“东方功夫+西方特技”动作理念非常感兴趣,而且正好借此机会打入好莱坞,当即应允加盟。
作为动作指导,袁和平要做的是完美体现导演沃卓兄弟的动作意念。他首先对基努-里维斯等明星进行体能和基本功训练,同时还要学习吊钢丝的技巧。两个月后演员开始尝试完成八爷设计的动作,比如嘉莉-安-摩斯空中定格的“鹰展翅”,基努里-维斯子弹时间的“铁板桥”等,都有十足的难度,所幸演员们都完成得非常精彩。另外,由于在虚拟世界可以出现任何动作功夫,因此袁和平也加进了中国观众最熟悉的李小龙和黄飞鸿的招牌造型,还有自己的成名作“醉拳”,颇具趣味。
1999年《黑客帝国》上映后,在全球引起轰动,票房口碑俱佳。不过,袁和平还来不及享受成功的喜悦,便一头扎进李安执导的武侠片《卧虎藏龙》剧组中。本来拍武侠片,对袁和平来说是小儿科,但面对素来以文艺片闻名的李安,八爷却不敢将他当做门外汉。事实上,李安对武打场面的构思极具想象力,比如夜间杨紫琼与章子怡的飞檐走壁,竹林周润发与章子怡的摇曳追逐等,都让袁和平绞尽脑汁。相比之下,倒是杨紫琼用数种冷兵器轮番大战章子怡的动作戏更容易些。2000年底《卧虎藏龙》在美国上映,取得了与《黑客帝国》同样巨大的商业成功,全球票房累计达数亿美金,更斩获四项奥斯卡奖。
其实,并不是每个观众都能理解《黑客帝国》和《卧虎藏龙》讲述的故事情节和表达的内涵境界,这当中有地域文化、种族阶层、个人情趣品位多方面的局限。但是,精彩的动作场面却可以超越这些局限,让任何正常的观众都为之激赏,甚至不去理会影片在讲什么。因此,身为动作指导的袁和平对于《黑客帝国》和《卧虎藏龙》的商业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如今众多好莱坞片商争相找袁和平做动作指导甚至导演,足以证明他的炙手可热程度。
(尾声)侠义八爷
年近花甲的袁八爷迎来了迄今为止个人事业的最高峰,不过他并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一味急功近利的乱拍:好莱坞电影大制作要仔细挑选,慎重再慎重;但当周星驰的《功夫》临阵缺将、小辈冯德伦的《精武家庭》诚心求助、好友李连杰的《霍元甲》力邀加盟时,袁和平都二话不说,火速回国,即刻投入动作指导的工作,八爷的古道热肠可见一斑……
袁和平从影30年精心打造的10部经典打片
1、《醉拳》
袁和平导演,吴思远监制,成龙、袁小田主演
该片和同一时期拍摄的《蛇形刁手》使袁和平和成龙双双成名。袁和平被吴思远信任,独立导演了处女作《蛇形刁手》。一炮打响之后,不久又推出了成龙主演的这部经典之作《醉拳》。该片挖掘了成龙喜剧加诙谐功夫的表演潜力。动作方面最有创意的是成龙练功那段和严铁心最后的那场打斗,在70年代的功夫片横行的时代,也堪称精彩。
2、《情逢敌手》(又名《笑太极》)
袁和平导演,甄子丹、罗美薇、袁和平主演
该片捧红了当时刚从美国回港的甄子丹。而将当时正流行的霹雳舞和功夫融合起来也颇具特色。
3、《黄飞鸿之男儿当自强》
徐克导演,袁和平动作指导,李连杰、关之琳、莫少聪、甄子丹、张铁林、姜大伟、熊欣欣、何家驹主演
虽然说这是一部徐克风格的电影,但如果没了袁和平的动作指导也会大大减色。随便提出片中一段打戏都堪称经典!而黄飞鸿大战白莲教之后又棍斗纳兰元述,真是高潮一浪高过一浪,让人目不暇接、叫好连连!这部影片使徐克夺得了当年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袁和平荣获了最佳武术指导奖。
4、《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镏》
袁和平导演,徐克监制,于荣光、甄子丹、曾思敏、王静莹、黄沾、任世官主演
故事有徐克把关,这回袁和平可以一心一意的拍他擅长的打戏了。对于这部影片的精彩我已说得太多,但这次我还想提一点,那就是黄麒英施展的无影脚和以往甚至以后黄氏无影脚有很大不同。别人的无影脚都是拽一根绳子斜斜的快踢,根本没有支点。但该片甄子丹的无影脚除了出脚一样的快以外,还有就是总会有一脚着地,非常真实精彩,由此可见袁和平的设计之精心。
5、《太极张三丰》
袁和平导演,李连杰、杨紫琼、钱小豪、袁洁莹、袁祥仁、刘询、于海主演
袁和平设计动作,李连杰表演,绝对是绝配!该片将太极拳的威力演绎得极神奇!片尾君宝与天宝的打斗实在过瘾。而我个人则比较喜欢影片开始时两人大闹少林寺那段,看了这么多关于少林寺和尚的戏,还就这场给我印象最深。
6、《红粉金刚》(又名《咏春》)
袁和平导演,杨紫琼、甄子丹、徐少强、洪欣、李子雄、苑琼丹主演
在这部影片中我都感觉不到杨紫琼是个女人,她太能打了!许多连男人都完成不了的动作,她都能做得游刃有余!我对该片的动作设计最深的是杨紫琼脚往后踢却踢中前面敌人以及她与山贼的马上打戏。
7、《黄飞鸿之铁鸡斗蜈蚣》
王晶导演,袁和平动作指导,李连杰、张敏、张卫健、梁家仁、徐忠信、刘家辉、袁咏仪、苑琼丹、陈百祥、朱铁和主演
严格来说该片的故事实在太烂,但袁和平的动作拯救了影片。《铁鸡斗蜈蚣》最值得称道的是片末李连杰打的那套醉拳。与当年袁和平设计、成龙打的挺花哨的醉拳相比,袁和平这回给李连杰设计的醉拳更有力道。
8、《精武英雄》
陈嘉上导演,袁和平动作指导,李连杰、钱小豪、仓田保昭、秦沛、中山忍、蔡少芬主演
该片和当年李小龙主演的《精武门》相比一点都不逊色,尤其是陈真踢馆那场精彩至极!与仓田保昭的蒙眼之战,和周比利令人目眩的的决战,都能让人看得目瞪口呆!据说美国大导演昆汀 塔伦蒂诺对该片推崇备至,居然能将片中李连杰打斗时的站位记得清清楚楚,比我还迷,呵呵。
9、《卧虎藏龙》
李安导演,袁和平动作指导,周润发、杨紫琼、章子怡、张震、郎雄主演
也许我们对李安这部棉里针似的武侠片不太感冒,但该片的动作设计却可能是我们唯一能看下去的理由。王府夜战和竹林之战经过袁和平的精心设计极为好看,与整部影片的风格也极吻合。有时我会想,如果《卧虎藏龙》没了袁和平的动作设计,还能在美国拿到两亿美元的票房么?
10、《黑客帝国》
袁和平动作指导,基努里维斯主演
我看该片时它早就红透了,总听朋友夸它,所以看时就抱了很大的期望。结果就有些失望,再一想也释然:几个外国人在袁和平的指导下,训练几个月就能打成这样,也就不错了。冲着《黑客帝国》在全世界有这么大影响,我就虚荣一回,把它也列进去吧。
备注:袁和平担任导演或动作指导的其他影视剧
电影
1、《蛇形刁手》(导演)
2、《奇门遁甲》(导演)
3、《英雄豪杰苏乞儿》(导演)
4、《虎猛威龙》(导演)
5、《功夫小子闯情关》(导演)
7、《蜀山传》(动作导演)
8、《霹雳天使》(动作导演)
9、《功夫》
10、《精武家庭》
电视剧
《水浒传》(动作导演)
《太极宗师》(导演)
《小李飞刀》(动作导演)
《新少林寺》(导演)
跪求《黑客帝国》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观后感~要求将这三部影片融入到一篇观后感中,字数不少于两千字。
一口气看完《黑客帝国》三部曲,让我想起了以前看过的一本书,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在书中苏菲遇上了一位哲学老师艾伯特,苏菲随着艾伯特学习了从古自今所有重要的哲学家,终有一天,她意识到自己生活在一个虚构的世界,于是她跟着艾伯特逃离了书本,也就是逃离了作者的虚构。当时我就产生了奇异的感觉,如果我自己也是生活在一个被人虚构的世界呢,那么所有一切都不是自己想做的,而是迫不得已的,更确切的是任人摆布的。如果自己的世界的虚假的,那么周围人的世界也是虚假的,人类的历史也是虚假的,那么真实在哪里呢?
同时也会想起另一部美国电影,彼得威尔的《楚门的世界》,楚门从小到大生活在一个人造摄影棚中,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他所设,连女朋友都是,直到有一天他发现了不对劲,就好像电脑系统的漏洞一样。人类具有崇尚自由和揭露真相的天性,因此楚门也像苏菲那样逃出了那个虚假的世界。
但是这两个例子不能完全概括《黑客帝国》中所讲述的真实与虚无的关系。《黑客帝国》所要讲的东西也不仅限于此。
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说,存在不等于活着。动植物也活着,它们虽然存在,但并不需要思考存在的意义。人是唯一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一个东西只是在己(in itself)而人类却是为己(for itself)。他还说,人的存在比任何其他事情都重要。我存在的这个事实比我是谁要更加重要。
海德格尔也指出生存问题总是通过生存活动本身来澄清的。人的本质乃是为了替这个在者保管在的真理而消耗。存在主义者人的存在必定就有人的意义,然而意义并不固定不变,意义随着此时此地的变化而改变。而虚无主义者则否定人的存在具有意义。
另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阐述的是,西西弗受到惩罚,每天重复的要把同一块石头推到山顶,尽管这样的存在是荒诞的,但是他是幸福的。因为他不用去考虑的生存的意义,他的任务就是推石头。
《黑客帝国》就是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无论人生存于一个多么荒诞或者虚无的世界,他的存在都是有意义的,在某种意义之中,如果有一些必须的事情去做,那么他是幸福的。
观众在看《黑客帝国》的时候,觉得一开始难以接受,我自己就先楞了一会儿,第一遍的时候根本没看懂,不过随着好奇变为一定要深入了解华卓斯基兄弟在描述一件什么事情的强烈的透视欲之后,我又坐下来看了三遍,我的意思是三部曲各看了三遍,我看着这个故事、不断的在展开、持续,然后自我解析,像这样的过程可以带给我更丰富、更深入的意义。这也是我们原有的架构,也是我们在第二集都同意的一些基础,其一就是要尼欧继续在母体王国中学习,而有更新更拓展的认知,他已经知道了有祭师的存在,并且代表一中女性,还有造物主,代表了较为雄性、理性与数理的方式,还有那个法国人,他拥有不可思议的,快乐的能力,一种糜烂的快乐能力,这个不断演进的母体,这些强调的因素在于母体就是三大界之一,这三界依然是分裂的,是分崩离析的。
尼欧一开始只是个真实的躯壳,后来变成瞎子,现在他看得见世界的光,他的确面对一个有光与能量的世界,在《黑客帝国》三部曲中,记得金色的光芒永远是心灵的象征,所以,他开始看到这个世界,一个光芒与能量的世界,他必须成为世界的光芒,而史密斯,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已疏远的灵魂,史密斯用他的方法来撕裂与破坏,但他是属于邪恶的一方,而尼欧最后得投降,让史密斯进入他体内,然后尼欧进入史密斯,最后影片呈现给我们的
便是融合的画面。
在最后的二十分钟是最不能错过的,他们从躯壳的世界转换成蓝色,尼欧是瞎的,他看不到,他们向你显示,性灵的、光亮的世界,当他与之结合之时,就可拯救这些区域,这些处于战争中的区域,如过你朝这方向看,影片开始就是如此,我认为这是非常防御性的解释,然后你再回头看所有三部曲,你会发现这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它变成很有特色,突然间,这些事物,从法国人到祭师说的,“你看看?我是电脑程式,是机器来的” 你会目瞪口呆的说:“哇”,起初,这很惊讶,但它变成整体的一部分,而且紧密连接。
从创世大爆炸,到每一个母体的开始,在我们的文明中并没有这种现象,无论是美国文明还是世界文明史,要将《黑客帝国》三部曲作为一个完整的系列加以阅读或观看、诠释,这三部曲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每一部分都在对我们透露其他部分的内涵。
共有三界:身、心、灵。就是锡安、母体与机器三界,三大王国都持续的在改变与演进,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这类的演进,是以一种非常快的速度在进行。
若机器真正是在中心,若机器真正是纯洁的灵魂,那么是人类的堕落与虚荣,使机器因而转变,是人类造成的,不是机器造成的;当你否定灵魂,当你远离灵魂,当你对抗它,拒绝它,它就会像地狱之火一样出现,换句话说,它会像恶魔般想要毁灭你,换句话说,只要你对它友善,机器便会停止攻击,因为他们就像不再是受到上帝的爱拒绝的,或是被灵性拒绝,或是被灵性排挤,所以史密斯与尼欧融合为一,成为物质与反物质的共同体,机器停止攻击,光芒开始笼罩三界,
《黑客帝国》里的精神层次:华卓斯基兄弟是综合东方、西方、北方与南方的精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犹太哲学,可以看到禅学,还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道家哲学,基督徒有个神秘论调:地狱是被上帝之爱拒绝的火焰。
真理回到根源,它没有回到世界,他真正的回到万物之源的基础,我相信他与崔妮蒂都是,母体正在转变,而机器世界恢复光明,照耀锡安,他们被整合,不再分开,不再处于战争中,最后的信念,但我总是相信,总是相信。
诚如各位所知的,这世上有两个非常普通,却有不同形式的,心灵解放教派,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祖,另一个就是耶稣基督,耶稣基督的形态是神人合一,而其他人被拯救,但并没有得到光或性灵,然而在佛教传统或西方的秘教,包括神秘的基督教,每个人都有性灵,而且可被解放。
华卓斯基兄弟做的电影代表什么,在于他们将其他的变化做得很民主化,如果他们继续做下去,让每个人都拥有性灵,就像尼欧与崔妮蒂,这两兄弟有点像在玩弄这个观点,并将未来的观点留给观众,但在这部电影中有点像救世主留下的伏笔,当他们融合之后再拯救这个世界,让他们变得完整、痊愈,留下一部分的伏笔——救世主是民主化的,套入爱默生深奥的说法:“每个人深入的挖掘他或她的灵魂。”建立其独特的关系,与比他们更大的事物,尤其是拥抱爱的信念者建立其关联,这是在自然之中,这是在历史之中。
华卓斯基兄弟真的想收录一种丰富的哲学、心灵,社会,政治的论述,在这与众不同的故事中,这是令人敬佩的,视觉的刺激,那是突破性的,一种荧幕的呈现,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品,你可以从千百个角度和千百个方向来阅读,更好的是华卓斯基兄弟没在舆论上说出他们的解释,因为他们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释,另一件事是你也可以从动作片的角度来看,上千万的人看过也很欣赏,即使只是单纯的享受,欣赏艺术的乐趣也行,最好的是,你可以愈看愈深入,当我们谈论到海德格和奥义书及叔本华和柏拉图,爱默生,各位想想?华卓斯基兄弟也是其中的一份子,因为他们了解这东西,一个如此大成本的电影,绝对是稀有的,他们是在宣扬艺术,而不仅仅是票房。
曾有人说过:“这是一种现象,这不愧为不朽之作。”让我用爱默生的名言作为注解,爱默生说:“历史只是无稽之谈,倘若它与我自己的存在与转变无关”。换句话说,历史是自我的故事,而你说的就是教化,我相信我们有看到还有就是一种平等化,当人变成神,让神变成人类,而且不造成混乱,但失去神力之后,就只是一个平凡的他,一个落入凡间的神,那就是我们在这部影片里看到的,我要拿你跟我在一开始就指出的事,作为结论,我要大声的对影评家说:“ 不去了解整个三部曲,你就无法了解《黑客帝国》,他们在最后的二十分钟有许多的关键,我的意思是,谁会想到,机器是光的产物?“如果你能像我一样看到他们就知道他们是光做的”。
这部戏变成高竿的棋赛,不像一般善恶对决这类“好人/坏人”等无聊的东西,一般的电影大都如此,我想从哲学的层面来说,如果我们看威廉·詹姆士的著作《信仰的意志》,他的论述正好呼应克里佛的《信仰的道德》,我们就会发现信仰的中心,是一些状态,是在这些状态下,该信仰哪个,该相信什么,信仰的意义何在,就是在那种哲学的层次上,但却是以后现代主义的形式来表现,而且又兼具荷马的风格类型,从维吉尔、亚历山大波普到可斯卡山扎基1938年的《奥德赛》,我们开始在电影艺术里体察到政治美学,生存的价值,与心灵的复杂性。
我认为这部影片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电影之一,所谓的力作,都是呈现出来的影象,这是批评,以某种方式来说是对一个主权的控诉,是非常不同与维吉尔的,但同时他也涉及到我们个体的生活与其意义,以及我们群体的生活与各种权利组织的关键,权势的结构,顺应与服从的形式等等,
历史之作,必将带来历史性的转变,华卓斯基兄弟哪怕就只是导演了这三部电影,也必将永载电影史。
凯文·凯利的个人著作
全名为《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 Systems, and the Economic World)。其中文版将于2010年11月由新星出版社出版发行。
《失控》成书于1994年,作者是《连线》杂志的创始主编凯文·凯利。这本书所记述的,是他对当时科技、社会和经济最前沿的一次漫游,以及借此所窥得的未来图景。
1999年的电影《黑客帝国》(Matrix)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凯文·凯利对网络文化的观察和预言的一种隐喻。《失控》也是该片导演要求主要演员必读的三本书之一。
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说它是一本“预言式”的书并不为过。其中必定还隐藏着我们尚未印证或窥破的对未来的“预言”。
2010年10月14日,凯文·凯利(Kevin Kelly)的第三部作品《WhatTechnology Wants》由Viking Adult出版社出版,比起他的上一部作品《Out of Control: The New Biology of Machines, SocialSystems, the Economic World(失控:机器、社会与经济的新生物学)》要薄一些。
《失控》讲了些什么?
《失控》第一章即开篇明义:人造与天生的联姻正是本书的主题。KK指出,人造物与自然生命之间有两种趋势正在发生:
1. 人造物表现得越来越像生命体;
2. 生命变得越来越工程化。
从第二章至第二十三章,均在阐述这一个主题。在全书最后一章即二十四章,KK总结了造物九律:
分布式状态
自下而上的控制
培养递增收益
模块化生长
边缘最大化
礼待错误
不求目标最优;但求目标众多
谋求持久的不均衡
变自生变
光了解这些结论意义不大,意义在于KK是如何用二十多章共五十万字的篇幅阐述他是如何得出的这些结论的过程。
其实本书宣传语有一点点误导读者,因为《失控》并不仅仅是一本互联网著作,它涵盖范围极广,可以从多种角度解读。比如它既解释和指明了社会组织、经济体应该如何组织、运转,又是一本“新生物学”(包括如我们所知的生物学+人造物)著作。当然,网络是这本书最关心的话题,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历史及超生命体(生命体以及具有类似生命体特质的人造物,KK称之为超生命体)以及超生命体进化和超生命体间的联系都是网络。
KK在2010年出版的《技术想要什么》中,也明确提出他一个观点:“技术是一种生命体”。KK说:“我认为,技术是生命体的第七种存在。人类目前已定义的生命形态包括植物、动物、原生生物、真菌、原细菌、真细菌,而技术应是之后的新一种生命形态。”
未来,“天造物”与“人造物”将联系得更加紧密,当下已经发生的很多现象已经能看出端倪:美瞳除了有矫正视力的功效,还能改变眼球颜色(从外人看来),它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女孩们使用,但它还只是人体附属物,需每天更换。未来是否会生产出这样的美瞳:它能完美地与眼球适应,不需更换——或很久才需要更换一次,比如三年、五年?答案是肯定的,时间问题而已。到那时候,美瞳已经是身体的一部分。那人类还是纯粹的“自然人”吗?或者换个已经发生的例子:心脏起搏器。使用心脏起搏器的人,他还是“自然人”吗?
可是,这重要吗?这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已经在发生,未来也将更快速地出现,我们所需要关心的是,我们是否能顺势而为?我们做好迎接他们的准备了吗?
人类对机器的依赖,也使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这样的担忧:当机器足够智能之后,它们是否会取代人类?KK的答案是:“这些机器人是我们的孩子。由于机器人具有繁殖能力,我们需要更强大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培养我们的机器人孩子成为好公民。要逐渐为他们灌输价值观,以便在我们放开手时,他们能够做出负责任的决定。”
这是KK的核心观点——其实这不是KK的观点,KK只是阐述了他观察到的自然法则。 从“科技想要什么?”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凯文凯利介绍了他的主要人生经历和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他暗示了科技是一种有自主意识的生命。这个论断对人们的常识构成了一个挑战。
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隐晦地做了一个类比,人创造了技术,技术发展到了一定程度,被造物要求造物主给他同样的权利,什么权利?就是像造物主一样的权利。技术想要什么?技术想和人一样。这是凯文凯利给我们的回答。
凯文凯利为了更准确地阐述他的观点,杜撰了一个生词technium,用来扩大“技术”这一名词所包括的丰富内涵,除了技术原本所代表的那种闪闪发亮的硬件外,凯文凯利还把它扩大到所有智慧的创造物和不是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概念和思想,比如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化、艺术、社会机构、有形的、无形的软件、法律和哲学概念等等,就连人类社会发明的专利制度本身,也是technium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technium还有一种内生的冲动,不断把各种发现和发明变成实实在在的有用工具,这些工具还不断探索相互之间各种可能的链接、联系方式。
凯文凯利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所阐述的道理,就是工具在本身还没有获得自主相互链接的能力之前,是依靠嵌入人类社会生活来获得相互链接的机会的话,但是,使工具、发明能够相互连接、融合的环境和机制,却是我们这个社会体制,人类本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驱动的,而这些东西,本身又是technium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technium成了能够自在、自为的一种有活力的生命。不是技术嵌入人类社会,而是人嵌入了技术(technium)这一复杂的无机生命体,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更多具有智能的终端接入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这个人造的网络具有和生命一样的复杂性和自适应性,生命的意识、一种机器的智慧,将从这个混沌的网络中“涌现”出来。
凯文凯利的观察角度非常特别。他首先发现,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模糊的、不准确的。什么是生命?每个人都可以非常轻松地判断,什么是生命,什么不是。但要非常精确地定义它,却遇到了困难。生命和非生命之间是否有泾渭分明的区隔,一旦落入那个生命的区隔,一个了无生气的玩意就能立刻获得灿烂生命的荣光?在连接有生命和无生命的部分是否存在一个连续变化的状态,可以说甲比乙更接近一个有生命的活物,更接近是什么意思?究竟是生命还是不是生命?
一个实际的存在物需要具备哪些特征才能被称之为有生命的活物呢?能够自治、有思维活动、有意识和自由意志?初生的人类婴孩,不能自治,如果得不到照顾,很快就会死亡,但婴孩是有生命的。人有生命,因为大脑,能够思维。蚂蚁也有一个大脑,不过要小得多,只有大约100万个神经元,不过也能思维。一个生命体究竟要至少拥有多少个神经单元才能有思维呢?从分析生命开始,凯文凯利找到了立论的突破口,来证明即使不同时具备上面四个特征,“技术”也可以被看做是有生命的活物。关键是“技术”可以从任意其中一、二个特征出发,而与人类共同进化出另外二、三个特征来。
凯文凯利花了七年的时间来提出这个问题,思考这个问题,这本书就记录凯文凯利的思考过程,得出结论的过程。这既是一个娓娓道来各种闻所未闻科技发展史的小故事的旅程,也是一个旁征博引、充满雄辩激情的高谈阔论。
凯文凯利首先从回顾技术的起源开始他的雄辩旅程。要回溯技术的发展,按照凯文凯利先生的逻辑,就不可避免地回到在没有技术以前,人作为一个物种所面临的情况。凯文凯利先生以一个人类学家的渊博知识,仔细梳理了人的进化是如何在工具的使用、语言发展的帮助下,大约在5万年前,智人,也就是我们的祖先,人口数量激增,是因为我们进化出了不同与其它灵长类同胞的特别能力:思考和创新能力,从而获得竞争优势,迅速占领这个蓝色星球的绝大部分陆地。这其中对进化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就是语言的发展。而语言,按照凯文凯利先生的定义,正是一门独特的技术,由人发展出来,而又改变人的技术。
语言的出现使人类生存的智慧、技能得以保存和传播,人类作为一个物种、作为一个整体,获得了更加有力的工具,在严酷的环境中得以更好地生存、繁衍开来。
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凯文凯利仔细地做了推理,引用权威的考古发现,说明大约也是在5万年前,人类的寿命突然延长了很多,在这之前,人的平均寿命不超过40,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语言,关于生存的知识和技巧不能代际传授,每一代人都要从头学起,人的发展受制于寿命的短暂。知识的积累成为不可能的事情。随着语言的发展,人类更好地掌握了工具的使用和知识的运用,狩猎和采集活动的效率更高,人的营养改善,促进了脑部的发育和智力的进步,同时也降低了婴儿的死亡率,人口的密度大幅度提高。人口的密度的提高又增进了交流,更多的交流又激发了更多的知识和工具发明,人类的进化过程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正反馈阶段。
在谈完人和技术共同发展的早期阶段后,凯文凯利开始介绍技术作为一个现象,其本源并不是来自于“人”,而是来自于“生命”(life)。在凯文凯利笔下,人类和生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凯文凯利把生命定义成六类,病毒等单细胞、多细胞组织、真菌、植物和动物等。所有这些生命都拥有共同的生化蓝图。所有的生命都有扩展自己身体的行为,人对自身的扩展就是技术,拥有技术的人就是technium,就是一种第七类生命。
为了说明technium何以能被称为“生命”,凯文凯利提供了许多饶有趣味的说明,并且提供了一个生命是如何进化的形式,按照这种顺序,technium成为一种生命是很自然的事情。在书中凯文凯利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因此,自然进化融入了技术进化。在历史深处发生的完整的转变顺序就如下所示:
单个复制的分子-一大群互动的复制分子群;
复制的分子群-捆扎成一串染色体;
RNA酶染色体-DNA蛋白;
无核细胞-有核细胞;
无性繁殖(克隆)-有性繁殖(基因重组);
单细胞组织-多细胞组织;
独居的个体-群体、超个体;
原始社会-掌握语言的社会;
口头知识-书写、算术标记;
手写-印刷;
书本知识-科学方法;
手工生产-大规模生产;
工业文明-无处不在的全球交流。
……我们可以把technium视为对从这六种生命开始的信息的进一步重组,这样,technium就成为了第七种生命……”。
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中,凯文凯利还对技术会对全球人口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作了5种有趣的、场景式的、预言性的描述。概括地讲有以下五个场景:
场景一:技术的发展,使家庭养育孩子更容易。地球的人口持续增长。
场景二:人口下降了,但是依靠人工智能,地球还是一片繁荣,但是繁荣的场景会与情形非常不同。
场景三:人口虽然没增长,但依靠技术,人活动更长、更健康、更有创造性、更有生产力。
场景四:上述假设都不对,繁荣也许和人口的多寡没有什么关系。人虽然愈来愈少,但生活质量愈来愈高,但是那时候的情形和2010年的世界比较起来,更像个外星世界,会有许多诡异的事情发生。
场景五:世界人口在极度繁荣和萧条之间来回振荡。
在《技术想要什么》一书的最后,凯文凯利用一种英国诗人“约翰·邓恩”式的布道激情写道:“没有一个人可以成就人的所有潜能,没有一项技术可以满足所有的承诺。这需要所有的生命、所有的心灵、所有的技术共同憧憬一个现实。这需要所有的TECHNIUM,包括我们自己,去探索一个可以给这个世界一个惊喜的发明。随着我们创造出更多的选择、更多的机会、更多的联系、更多的多样性、更多的统一、更多的思想、更多的美和更多的问题。所有这些加在一起,就是更多的更好、一个更值得永远玩下去的游戏。这就是技术的所求。”
威廉·吉布森的代表作品
1984 年,於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UBC)攻读英国文学学位时,Gibson完成了处女作《Neuromancer》(神经浪游者)。虽然当年的Gibson 完全不懂电脑,更连不上网路,但这本在传统打字机上一字一句所敲出的《Neuromancer》,却将科幻文学正式带进了「电子时代」。
《Neuromancer》甫推出即造成一片轰动,并一举同时夺下1984年英语科幻文学界的三大主要奖项:「雨果奖」(Hugo Award)、「星云奖」(Nebula Award)与「菲利普 狄克奖」(Philip K. Dick Award),此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Neuromancer》在1984年的成功,连带地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赛博朋克」的全新科幻文类。而《Neuromancer》这部作品,也实至名归地在这种次文化当中,取得了圣经般不可动摇的地位。
Gibson 对於创造有关「塞伯空间」(Cyberspace)的次文化与想像有著绝对的贡献。早在大多数的人们都还对网际网路(Internet)与虚拟实境(Virtual Reality;VR)感到陌生的时候,他就已对这类新科技所可能为世界带来的变革与冲击,擘画出相当具体的图像.
延续《Neuromancer》独有的世界观,Gibson接著又在1986年写下《Count Zero》(读数归零)与1988年的《Mona Lisa Overdrive》(蒙娜丽莎加数档)两部续作,完整的「蔓生都会三部曲」(Sprawl Trilogy)於焉诞生,被誉为「塞伯朋客」最脍炙人口的史诗作品。
接著,他继续在1993年完成缔造销售记录的新骇客史诗「旧金山三部曲」(San Francisco Trilogy)。包括:《Virtual Light》(虚拟之光)、1996年《Idoru》(伊朵儿,台湾省已经出版中译本)与1999 年《All Tomorrow's Parties》(明日之星)等三部小说。
William Gibson其馀零星作品曾在1986年收录为短篇精选辑《Burning Chrome》(整垮珂萝米)。精彩短篇〈Johnny Mnemonic〉与〈New Rose Hotel〉也分别於1995年及1999年改拍成电影。《Johnny Mnemonic》由基努李维主演,此间上映名称为《捍卫机密》;而《New Rose Hotel》亦由名演员克里斯多夫华肯担纲,可惜台湾观众无缘得见。
除独力创作外,Gibson也在1991年,与「塞伯朋客」另一名大师Bruce Sterling合写过一本关於「架空历史」(Alternate History)的科幻小说《The Difference Engine》(差分机)。根植於一套看似荒诞的简单假设,这部小说假造了一个特殊的错列世界与一段子虚历史:Gibson与 Sterling假设「在後维多利亚时期,蒸汽为动力的机械电脑就被证实为可行的话……」,从此开展一段似虚似实的精彩故事。
这部新型态小说深受到各方的肯定与欢迎。为与两人原先所专长的「电驭叛客」有所区隔,甚至有人将这仅此一本的小说另辟称为「蒸汽庞克」(Steampunk)的特殊文类范畴。两位另类科幻大师「创造世界」的功力由此可见一斑。 与许多西方电影一样,政府在吉布森的作品中显得无足轻重,国家仿佛仅仅是地理名词,文化生活在很早以前就被漠视,娱乐手段是色情交易与吸食毒品……公开或不公开的各种庞大组织支配着整个社会,无处不在的地下势力操纵着全球的经济体系。北京、澳门、仙台、悉尼、基辅、纽约、东京、新加坡……相隔万里的城市,在吉布森的文字中猛然跳出后,就此一沉到底再也不会出现。这个未来世界,将地球上所有的一切前所未有的紧密联系在一起,人们的需要由世界各地来提供,人们的行动到世界各地去完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可以说无限的接近,主角在美洲生活,财产在欧洲保存,交易在亚洲完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又可以说无限的遥远,连自己的合作伙伴也不能够信任,不满的情绪弥漫着。假如出现合适的机会,就将毫不犹豫的把对方抛弃。
将近20年以后,《黑客帝国》所描绘的网络虚拟空间,其核心框架也没有逃脱《神经漫游者》开拓的“如来神掌”。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黑客帝国》就是吉布森描绘的网络空间的视觉呈现。
黑客帝国涉及到哪些哲学和科学问题
“一千个人看,就有一千个黑客帝国。”
每天早上醒来,
镜子里那睡眼惺松的人真的是你吗?
你是否有一种莫名的空虚感,
你所知道的事实是真实的吗?
一切的一切都将慢慢揭晓......
A 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
1860年,在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下,好奇的爱丽丝在追逐兔子的过程中,悠然掉入一个曼妙神奇的梦幻世界。1999年,在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中,怀疑世界出了问题的Neo则追随一个有小白兔文身的性感女郎来到地下Rave Party,从此而一发不可收拾,走入真实的荒漠。
B 鲍德里亚(Baudrillard)
在第一集中,一个计算机朋克带着他的小白兔女友来尼奥家做交易,尼奥从一本掏空的书中拿出一碟非法软件——注意,那本掏空的书就是鲍德里亚的名著《仿像与模拟》。这是我们第一次有据可查地看到鲍德里亚对《黑客帝国》的影响。而莫菲斯的那句著名台词“欢迎来到真实的荒漠”,则直接出自书中第一章第一页的第二段。
让•鲍德里亚,法国思想家,也是旗帜最为鲜明,著作最为晦涩的后现代“超级”理论家。80年代以来,其作品被广泛翻译到英语世界,旋迅速确立其“后现在理论精神导师”之地位。与福柯和德勒兹相比,鲍德里亚对消费社会,当代艺术,社会形态及转型等方面的研究和思考无疑更加深入和富于启发性,类象社会就是他提出来的。他的理论对图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对摄影更不无启发。请看这些名言:“打倒所有坚信有一个真实世界的这种假定”“在一个完全本末倒置的世界上,正确只是错误的一次行动”“超过了某一确定的时刻,历史就不再是真实的了,不知不觉之间,全人类已将真实抛在身后。从那个时刻起,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不再是真实的了......”“今天,整个制度都在不确定性中摇摆,一切现实都被符号模拟的超现实所吞噬。如今控制社会生活的不再是现实原则,而是模拟现实。目的性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是由种种模型塑造出来的。”
C 赛伯朋克(Cyberpunk,电脑朋客)
赛伯朋克/赛伯空间一词源于科幻小说家William Gibson一篇关于神经计算机网络的小说《神经漫游者》(在下文N中详述),在这篇引起巨大轰动的小说中,Gibson首先发明了赛伯空间(cyberspace)这个术语:“赛伯空间,一个被数亿操作员每天经验着的交感性想像......一个来自于人文体系中每一台电脑的数据吸引力的图式化表现。一个不可思议的复杂构成。”赛伯圈内的代表作家除Gibson外,还有Bruce Sterling等一批80年代的硬科幻小说作家。
Cyberpunk的信条是:信息自由,实践,分散和领先。信息需要并且应该对所有人开放,为所有人利用/控制。Cyberpunk还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他们沉溺于高科技工具并鄙视人们以传统方式使用它们。Cyberpuck是无政府主义者,他们是永远的反权威者,是埋植在文化中的意识形态的炸弹。
纵观Cyberpunk的历史,普罗米修斯是守旧的西方世界的Cyberpuck模范。其后是古代墨西哥阿兹特克人信封的羽蛇神Quetzalcoatl,之后是自由职业者、疯子......直到《黑客帝国》里的黑客们。
D 笛卡儿(Descartes)
欧洲近代哲学创始人之一。伟大的科学哲学家笛卡儿曾试图为科学建立起一套坚固的方法论基础,他的巨著《沉思录》其实就是“对第一哲学的冥思”。笛卡儿着重思维的精密性,不信赖感性经验,认为只有理性思维才可靠。他从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出发,扫除自己的成见,要寻求一个最可靠的命题作为起点,然后进行推论。笛卡儿进一步深入到数学领域,但他发现甚至连数学也不能相信,万一那后面有一个“恶毒的魔鬼”在操纵,在扰乱他的头脑呢?他发现,最可靠的事实就是:他自己在怀疑;因此,心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而身的存在则须推论出来。于是有了那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汤勺并不存在)”
他认为观念的起源有两种,一是来自感性经验,一是天赋的观念。他对天赋观念更重视,他认为自我、上帝、时间、空间、完善、无限、几何公理之类的观念都只有是天赋的(显然,关于存在/真理的不懈探求也是黑客们的天赋观念)。
笛卡儿还提出了著名的身心交感论,即物质的身和非物质的心能够互相影响。
记得《黑客》中Neo的疑虑吗?“如果我死在那里怎么办?”“灵魂死去,身体也将不复存在。”
E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现在,假设拿到红色药丸和蓝色药丸的不是Neo,而是让•保罗•萨特、阿尔伯特•加缪、马丁•海德格尔,那么他们会如何选择呢?很显然,这三位存在主义大师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matrix,进入真实的荒漠。也许那里令人痛苦,但毕竟还原了存在的真实。
按萨特的观点,唤醒前的Neo只是en-soi(一种自足的存在,比如桌子),唤醒之后,才成为pour-soi(特指自我意识的存在,即人),能够为自己的选择和存在负责的“人”。
存在主义追求绝对自由,终极解放,自由选择。呈现疏离与荒谬,控诉/反叛一切传统习惯,只有对一切尘世存在的悲惨、无意义彻底确信,才有可能透视出一种从废墟中升起的通向拯救王国的远景。而幻灭、荒谬、无望、虚无的“废墟”感,就是一种赎罪的过程,恰如“弥赛亚”来临之前的阵痛。上帝存在与否并不是真正的问题,人所需要的是去重新发现自己。所谓“存在先于本质”,意思就是人首先存在着,在这个世界上遭受各种波折,而后才能界定他自己——这简直就是Neo的觉醒经历。
F 恋物癖(Fetishism)
在《黑客帝国》衍生的众多“主义”中,恋物癖这一传统的性偏移病症也进一步演变为消费性的数码恋物——尤其是当超媒体取代超文本,虚拟现实取代传统空间之际,在影片中也足以发掘出很多乐趣。尤其是那令人无限着迷的子弹时间:在某样物体,某个部位,或某种动作上,长时间/多角度的滞留和留恋。这正应了弗洛伊德的恋物癖概念:恋物的对象其实不是商品,而是主体的不愿移动。
G 诺斯替教(Gnoticism)
初期基督教的一派,尊重某种灵的直觉,含有西亚,东亚哲学,曾被视为邪教。诺斯底的世界观是“二元论”的;宇宙有两个神,一善一恶。至高的神创造了一连串的灵体,都是神性的放射。宇宙是由一位较低级的“造物主”造的。物质是邪恶的;灵魂得从肉体中解脱,须有使者从众光国度差到世间来(基督)。基督可能是天使,是幻影的灵体;也可能是凡人,暂时获得更高的力量。人要得救必须领受秘密仪式,而得到更高的“知识”。伦理方面有人主张苦修,但也有人认为肉体上的行为不影响救恩,所以不禁止情欲,过着放荡的生活。
H 享乐主义(Hedonism)
《黑客》第一集中的Cypher是典型的享乐主义者,为求感官满足而背叛了黑客组织(与特工Smith在虚拟餐厅的对话)。
早在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的时代,人生的“唯乐原则”即得到了哲学上的确立;快乐是与生俱来的东西,也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即使某人,某一群体在特定时间内对这一原则有主动或被动的背离,那目的仍是追求终极的快乐。故追求快乐和躲避痛苦,乃人生之两大规定动作,不用教,不证自明。少有人会在学理上主张的“享乐主义”,如今却随着消费主义攻占了我们生活的大片领域。结合着新科技成果出现的科技享乐即使当前消费文化的流行趋势。
其实,我们每日浸淫其中的网络,又何尝不是Cypher梦寐以求的牛排?
I 完美形象(Ideal Forms/洞穴寓言)
在柏拉图看来,完美形象Ideal Forms才是现实的最高层次。经验现实最不可靠。
关于完美形象(理想形态),柏拉图有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在这则寓言中,柏拉图有一个著名的“洞穴”寓言。在这则寓言中,柏拉图假设有一群人“居住在一个洞穴中,有一条长长的甬道通向外面,它跟洞穴内部一样宽。他们从孩提时代就在这里,双腿和脖子皆被锁住,所以是在同一地点。因为被锁住也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跟他们隔有一段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条高过两者的路,沿着这条路建有一道矮墙,就像演木偶戏的面前横着的那条幕布”。外面沿墙走过的人们“带着各种各样高过墙头的工具,用木头,石头及各类材料制成的动物或人的雕像,扛东西的人有的在说话,而有的沉默着。”“由于他们(洞穴人)终生不能行动或回头,因此外部世界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影子,便成为他们所能看到的唯一的真实。当路过的人们谈话时,洞穴里的人们会误以为声音正是从他们面前移动的阴影发出的。”被囚禁的人完全被剥夺了任何自由的可能,他们只能面对空荡的石壁,壁上的影子是他们可能拥有的惟一的世界,而这个幻想的功能就使他们不再有能力指认真实。
而生活在matrix中的人类电池,其实就是洞穴寓言的未来翻版。进一步说,观看《黑客帝国》的观众本身,何尝不是又一群洞穴里的囚徒?
J 基督(Jesus)
这个寓意再明显不过了。首先,尼奥的名字Neo,是英文One(救世主)的倒拼,同时意味着“新”,他在matrix的“机器豆荚”中苏醒,在Nebuchadnezzar(来自圣经,尼布加尼撒二世,古巴比伦国王,曾攻占耶路撒冷,建空中花园)船上受洗。在第一集中,Neo先是死去,而后被崔尼蒂(Trinity;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吻唤醒。弥赛亚式的复国救主象征充斥全片。
K 康德(Kant)
其实这个字头更应该先给"Kung Fu"——中国功夫
如果同样做一次红蓝药丸的选择,康德的出发点将于存在主义巨擎不同——不是进入真实的荒漠,而是进行一次道德选择,追求“至善”(the Highest Good)。
康德的自我意识理论是欧洲思想史上最具影响的理论,并不可逆转地确定了欧洲思想发展道路:它首先是唯心主义思想家,比如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体系得以建立的动力。在他的批判系统中,贯穿着一个恢宏的主体性原则,那就是主体能动性是构成科学知识论的根本条件。他提倡分析批判的哲学方法,明辨知识与信念,崇尚自由自律的道德良心,促进大同世界的理想。其著作中最富有启发性的是《纯粹理论批判》,书中,康德将上帝存在的需求安设于道德领域,也就是说,虽然我们无法证明上帝存在,但这个“至高至善”是一切道德伦理之基础。这种侧面迂回的自我确证有些像墨菲斯Morpheus的执意信仰——Neo必须成为救世主,否则一切将没有意义。
名言:“每一个个别经验不过是经验领域内的全部范围的一部;而全部可能经验的绝对的整体本身并不是一个经验。”
L 拉康(Lacan)
雅克•拉康是自笛卡儿以来法国最为重要的哲人,在欧洲,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来最有创意和影响的思想家。
在考察主体形式的时候,拉康提出了著名的“镜像阶段”理论。拉康认为,六至十八个月的儿童利用反映于镜子之中的身份确认自己的形象。这使他逐渐摆脱了“支离破碎的身体”而获得自己身份的基本统一性。镜像阶段之前,儿童仅仅将自己的身体视为一堆破碎的物体,他甚至对于这个不完整的身体怀有恐惧。这时的儿童无法通过自我感知——例如时间感,空间感,运动等等——认识身体的完整性,只有外在于自身的镜像才能为主体提供一个结构性的整体。当然,许多时候,拉康所说的镜像仅仅是一种象征物——一种外在于主体同时又给予主体定位的象征物。
“镜像阶段”的意义就在于清晰的界定自我。请同学们参考黑客第一集中Neo伸手触摸镜子粘起金属液体的段落(他在镜子中看到扭曲变形的自我),第二集中特工Smith终于摆脱matrix的控制成为真正独立的个体也是“镜像阶段”的作用。
M 马克思(Marx)
也许,《黑客2》中墨菲斯Morpheus(英文名是希腊神话中的睡梦之神。掌管梦境,利用喝下不同的水来区分梦境与现实,与电影中红,蓝药丸有异曲同工之妙)应该参考一下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自由民和奴隶、贵族和平民、领主和农奴、行会师傅和帮工,一句话,压迫者和被压迫者,始终处于相互对立的地位,进行不断的,有时隐蔽有时公开的斗争,而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而在现代,则有了Matrix和人类电池。我们这个时代,Matrix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Matrix和人类斗士。锡安城Zion的人类叛军,他们是地球的自由卫士,革命的主力军,也是颠覆matrix等级秩序的幽灵。
N 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
从1984年开始,一位名不见传的美国作家Willian Gibson连续发表了三部内容相当诡异、场景和情节相互连贯的长篇小说。这三部作品分别是《神经漫游者》1984、《计零》1986和《蒙娜•丽萨超速档》1988。这三部作品一下子在久已无声的科幻世界掀起了巨大的波澜。Gibson的三部小说有时被称为“矩阵三部曲”,有时又被称为“漫生三部曲”。这是一套从构思到风格都非常奇特的作品。故事讲述一群“电脑牛仔”如何使自己与计算机网络相互连通、并放弃躯体进入赛伯空间(Cyberspace)去进行奇妙的探险。小说中的世界阴冷昏暗,经济和政治生活都由日本式的大型垄断财团控制,公司的概念取代了国家的概念,只有服从公司,发誓效忠,才能得到生活的保障,而不服从某个公司,希望离开它,就意味着你已背叛。《神经漫游者》一书不但创造了Cyberspace和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两个字,也引发了cyberpunk(赛伯朋克)大潮,大肆冲击主流文化。
另外还要提一提美国数学家Nobert Wiener,在他的著作《人有人的用处》中的第五章,他详细论证了有机体是消息的观点。虽然Wiener自己也认为这一章有点像“科幻小说”,但他还是认为,实物传送和消息传送之间的界限并非是永远不可逾越的。他认为有机体,包括人在内,都是一些模式,而这些模式就是消息,可以被传送的消息。
O 先知(Oracle)
在希腊中部靠近帕拿苏斯山的特尔斐城,坐落着著名的阿波罗先知所在地——阿波罗神殿。其年代至少可追溯到公元17世纪,神殿入口处写着“认识你自己”。在《黑客帝国》中,同样有一位先知登场,而且家门口也刻着同样的标记(只不过是拉丁文)。
在影片中,祖母般慈祥的先知给Neo烘制了可口的小饼(cookies),而在电脑应用中,cookies是从网站传送到用户浏览器并保存在硬盘中具有识别功能的少量资料,其实是一种跟踪机制,它意味着自动记忆功能,可以让再次访问某网址的计算机用户读取上次留下的数据。这和Neo拜访先知实在是有着玄而又玄的联系。
P 菲利普•K•迪克(Philip k.Dick)
伟大的科幻小说作家,其作品一直探讨人的定义和真假二元对立的问题,被无数次地搬上银幕。尽管他一生惨淡,备受恐怖症与抑郁症的折磨,吸毒,婚姻破裂,英年早逝,但他创造出了一个科幻界的奇迹。迪克的作品将科幻与神秘主义,自身体验,纯科学和低俗戏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狂野诡秘的独特氛围。在简约的风格和标准的科幻手法之下,呈现的是一个更深层的世界——那里有极度的情感经验、纯哲学式的思考和不时涌现的惊人观点。如同卡夫卡一样,迪克的名字成为描述某种流传深远的文学观的专有名词。他的作品将科幻与“技术至上”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结合在一起,被看成“美国的博尔赫斯”。
可以说整个“赛伯朋克运动”及其诸多衍生的分支均受到迪克的影响。迪克式的主题如政治狂想、星际阴谋以及因为吸食毒品和意志被控所产生的虚拟现实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主题之一。1982年的经典科幻片《银翼杀手》就改编自他的短篇小说《机器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另外还有如《全面回忆》、《少数派报告》、《记忆裂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我的好莱坞30年十大经典科幻片cherrystar原创),据说未来更有三部根据他小说改编的影片将要投入拍摄,让我们拭目以待。
Q 奎因(Quine)
Willard van Orman Quine,美国哲学家、逻辑家,“逻辑实用主义”或“实用主义分析哲学”的重要代表。
在他看来,本体论问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存在什么”的问题。而对“存在什么”的表述问题又可分为两种:一个是何物实际存在的问题,即本体论的事实问题:另一个是语言使用中何物存在的问题,即本体论的“承诺”问题。在Quine看来,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对“存在什么”的一种表述。
Quine还在他的《真之追求》中对排中律做了详尽的质疑分析。排中律的通行解释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不能对同一对象既不肯定,又不否定”。这就是说,排中律要求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必须一真一假,不能都不真不假。也许用此可以排除我们对《黑客》无限套层的虚无世界观的困扰。
R 真实(Real)
可以说,《黑客帝国》的核心问题就是Quine的本质论质问:“What is there”(存在是什么)。真实,到底是存在主义声称的客观体验,还是仅仅是我们与外界互动产生的感官反应?如Morpheus所说:“什么才是真?你怎么定义真?如果你说的是气味,视觉,那么所谓的真不过是一连串大脑翻译的电脉冲。”
S 苏格拉底(Socrates)
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哲学路线的创造者。他把哲学定义为“爱智慧”,他的一个重要观点是:知道自己无知。他说,他听到神谕说他是人间最聪明的人,可是他感到自己并不聪明,于是就到处找有知识的人谈话,想推翻神谕。结果他发现这些所谓有知识的人并没有知识,并不聪明,又进而发现他自己的聪明之所在于他认识到自己的无知。遂以自己的无知而自豪,并认为人人都应承认自己的无知(Neo也接受了这样的测试)。
在讨论知识和伦理道德问题时,苏格拉底惯于采用问答法,双方一问一答,通过揭露对方回答中首尾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诘难,使对方陷入矛盾,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而导致真理。他把这种方法称之为“接生术”,其实是一种归纳法。苏格拉底的辩论术和传道热情颇像孔子,《黑客》中的Morpheus也扮演了这样一位精神导师的角色,他孜孜不倦、坚定不移地说服Neo相信自己是救世主。
T 三位一体(Trinitarianism)
崔尼蒂的名字Trinity,即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合一。
以“三”记录的最神圣的思想,莫过于三位一体。好多宗教都有三位一体说,天主教和基督教的说法是:天主圣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一体三位。天主的本性是爱,天主父是此绝对爱的自我给予;天主子是此绝对爱的自我接受与答复:圣灵则是此绝对之爱的自我合一。佛教有所谓三宝:佛、法、僧。道教有所谓玄、元、始三气,和由原始天尊化身而成的三清。此外许多原始的宗教如伊朗鲁亚宗教、希腊宗教、罗马宗教中,都有所谓的“三联神”,即各自独立而又互相关联的三位高级神灵。儒家不是真正意义的宗教,但它在谈到宇宙原始的时候,也认为“太极元气”,是“函三为一”的。
U 乌托邦(Utopia)
在1975年的著作《Ignorance》中,哲学家彼得•安格把笛卡儿操纵经验的“恶毒魔鬼”概念进一步发展,创造了“邪恶科学家”的形象。这位邪恶科学家利用电磁脉冲刺激人脑,让试验者失去自由意识,随他所想。
1981年,在一本叫做《理性,真理和历史》的书中,Hilary Putnam更进一步引述了哲学家们关于“缸中之脑”的设想:“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接连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到他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一个人被邪恶科学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神经末梢接连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幻觉......’”有关这个假设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你如何担保你自己不是在这种困境之中?而在物转化成为物的形象/影像,虚拟现实技术已经开始应用、并大规模进入日常生活的今天,我们似乎不得不将这个噩梦般的故事视为启示和预言。人不是“缸中之脑”,但是他最终将成为“缸中之脑”:“信息高速公路一旦完成,人类的栅格化生存将彻底实现。”
另外还要一提的是Robert Nozick,此君可称得上是哈佛大学的“镇校之宝”。一生出了七本书,但最广人知、影响最大、极可能令其在西方政治哲学史上留名的,无疑是1974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Nozick在书中提出,只有一个政府极少干预的、功能上最弱的国家,才是一个最公正及值得追求的政治组织。这样的国家,其功能及权利只限于防止暴力、盗窃、欺诈以及确保契约的执行。除此之外,政府应绝对尊重人们的选择自由及私有产权,不应因平等或福利等其他价值,进行任何的财富再分配。基本上,Matrix就在为人类电池担负着这样的乌托邦功能。书中他还描绘 了这样一幅景象:人体漂浮在巨大容器的营养液中,由一台“体验机”为我们提供刺激。就像《黑客帝国》提出的问题一样:如果机器可以为我们提供一切快感,那么,你愿意想Cypher一样选择梦境吗?Nozick的回到是“不”,因为那样就会抹杀一切可能的赋予存在以意义的行动。在“体验机”中,我们只是“不确定的斑点”。
V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
整个电脑发展的历史,就是电脑从具有人的单一的能力(计算能力)的机器发展到具有人的多种机能(如语言能力),继而几乎具有人的所有机能的“类人机器”(可以想一想“类人猿”的概念),在这个时候,人感觉到自己并不是在与电脑这种机器打交道,而是在于“现实”打交道。这是一部“创世纪”——人不仅创造了类似于他的“人”(就像上帝当初仿照他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且创造一个类似于他所在现实的“第二现实”。
一方面,人生存、体验于现实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无疑是一个被比特大大改变了的世界(即比特化了的)原子世界(现实)之中。另一方面,人可以进入一个纯粹由比特构成的第二现实之中,获得一种人类以前从未有过的生存体验。每一个人都可以如同古代神话中的神灵,自由地往来于“天上”与“人间”的两重现实之中。这个第二现实,就是所谓的“虚拟现实”,有时也被称为“人工现实”、“人工世界”、“虚拟世界”、“虚拟状态”、“赛伯空间的视觉形式”。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克服现实世界(原子世界)的束缚,获得一种没有“种”的拖累,自由自在地飞升到一个理想世界的愿望,自古以来都有一种对某个未知、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想象性地占有。这种欲望和想象在个人身上表现为梦(睡梦和白日梦),在集体(民族)身上表现为神话、宗教。而虚拟现实使人最终能以技术的方式实现这种欲望和想象(引自孤独的狂欢)。整个《黑客帝国》的世界,可以说就是一场超大型的virtual g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