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网格(网络 网格)
本文目录一览:
- 1、为什么黑客帝国和十三度凶间里用的是绿色的网格来代表虚拟?为什么是绿色?
- 2、网格手抄报怎么画简单
- 3、有一种武器被西方军队称之为“网格终结者”,这是什么武器?
- 4、软件工程师必须知道的10个概念
- 5、网格,及网格空间的意义
- 6、我的电脑总是出现细白色的网格是啥原因!
为什么黑客帝国和十三度凶间里用的是绿色的网格来代表虚拟?为什么是绿色?
因为早期电脑单色显像屏的时候,除了白色还有一种用绿色作为基色,本来目的是保护眼睛,后来却演变成电脑显像屏的颜色了用绿色的字,就是为了区别书面和日常生活,给人一种电脑相关的感觉
网格手抄报怎么画简单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所谓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简而言之就是利用多种网络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一方面确保网络系统畅通无阻的运行,另一方面确保数据信息在网络环境中具有可使用性、保密性及完整性三者融于一体。计算机网络安全作为一个大的管理客体,其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物理性、操作系统、逻辑性及传输环境四大方面。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存在的隐患
1.复杂性和多样性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最突出的特点。这一特点迫使计算机网络技术持续更新和不断提高。目前致命的黑客攻击方式已经超越了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在没有时空和地域的限制的Internet网络上,一种新的攻击方式产生之后,能迅速传播全世界。蠕虫、后门是大家熟悉的黑客的集中攻击手段,它们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且具有愈演愈烈之势。而这几类攻击手段的新变种,比之前的攻击手段更加的智能化,破坏力也更强。
2.因为对网络用户没有技术上的约束,用户可以随意地上网、发布和获取各类信息。这也成为了影响网络安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3.计算机网络用户安全配置不当衍生出安全漏洞。譬如对网络服务器的访问权限设置不合理,网络服务器信息就会被非法用户利用非法手段调用。又如只是对外设置防火墙,很容易发生防火墙被攻破的几率。可见大部分攻击是来自局域网的内部用户。所以,当前局域网建设的一个前行方向就是积极阻止来自内部的攻击。
4.许多上网用户的安全意识不强,用户的访问权限设置不当,口令设置过于简单,或者是将管理员账号与别人分享,都会带来安全上的威胁。
密码安全常识:
1、给自己的用户名设置足够长度的密码,最好使用大小写混合和特殊符号,不要为了贪图好记而使用纯数字密码。
2、不要使用与自己相关的资料作为个人密码,如自己或男(女)朋友的生日,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门牌号,姓名简写,这样很容易被熟悉你的人猜出。
3、不要使用有特殊含义的英文单词做密码,最好不用单词做密码,如果要用,可以在后面加复数s或者符号,这样可以减小被字典猜出的机会。
4、不要将所有的口令都设置为相同的,可以为每一种加上前缀。
5、不要为了防止忘记而将密码记下来。将密码记在大脑以外的任何地方都是愚蠢的行为。
6、不要死守一个密码,要经常更换,特别是遇到可疑情况的时候。
有一种武器被西方军队称之为“网格终结者”,这是什么武器?
这个“网络终结者”指的其实就是现在的神剧,不是什么武器,现在的电视剧中枪了以后,修养几天就好了,还有一些桥段就是手撕鬼子的神剧,慢慢的在腐蚀人们的思想,然后人们忘记了战争是多么的残酷。
有很多网友认为,现代化战争,主要看远程非接触式的武器装备,尤其是海陆空的配合,所以,中国未来的战争,在空军和火箭军的打击下,在海空掩护下,有导弹,有无人机,有键盘,陆军打仗很轻松,甚至无需直面敌人,无需刺刀见红,更无需大量牺牲,战争实际是没那么惨烈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枪、炮、地雷等武器,即便没有直接造成杀伤,形成的震波、高分贝噪声、燃烧等因素也会对士兵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影响。他们把这种应激反应称为炮弹休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有7830名精神症患者被解除兵役,占解除兵役总人数的25%;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因患精神疾病退役的官兵为31万人,占减员总数的33.6%。
这里主要是电影的误导。倘若对现代武器威力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影视剧阶段,那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影视剧为了配合情节演出和节约成本方便拍摄,往往会很简单的展示给我们一些武器的威力。但实际上并不是这个样子,现代武器的威力远远超过想象,而大多数人对其可以说是无知的。
软件工程师必须知道的10个概念
软件工程师必须知道的10个概念
优秀的软件工程师要通晓10个概念,这10个概念超越了编程语言与设计模式,软件工程师应当从更广的范围内明白这些道理。下面一起和我来看看吧!
10. 关系数据库 (Relational Databases)
关系数据库因为在大规模 Web 服务上缺乏可扩充性而颇受微词,然而,关系数据库仍然是近20年来计算机技术中最伟大的成就。关系数据库对处理订单,公司数据方面有着出色的表现。
关系数据库的核心是以记录表示数据,记录存放在数据库表,数据库使用查询语言(SQL)对数据进行搜索与查询,同时,数据库对各个数据表进行关联。
数据库的标准化技术(normalization)讲的是使用正确的方式对数据进行分存以降低冗余,并加快存取速度。
9. 安全 (Security)
随着黑客的崛起与数据敏感性的上升,安全变得非常重要。安全是个广义的概念,涉及验证,授权与信息传输。
验证是对用户的身份进行检查,如要求用户输入密码。验证通常需要结合 SSL (secure socket layer)进行;授权在公司业务系统中非常重要,尤其是一些工作流系统。最近开发的 OAuth 协议可以帮助 Web 服务将相应信息向相应用户开放。Flickr 便使用这种方式管理私人照片和数据的访问权限。
另外一个安全领域是网络设防,这关系到操作系统,配置与监控。不仅网络危险重重,任何软件都是。Firefox 被称为最安全的浏览器,仍然需要频频发布安全补丁。要为你的系统编写安全代码就需要明白各种潜在的问题。
8. 云计算 (Cloud Computing)
RWW 最近的关于云计算的文章 Reaching For The Sky Through Compute Clouds 讲到了云计算如何改变大规模 Web 应用的发布。大规模的并行,低成本,与快速投入市场。
并行算法发明以来,首先迎来的是网格计算,网格计算是借助空闲的桌面计算机资源进行并行计算。最著名的例子是 Berkley 大学的 SETI@home 计划,该计划使用空闲的 CPU 资源分析太空数据。金融机构也大规模实施网格计算进行风险分析。空闲的资源,加上 J2EE 平台的崛起,迎来了云计算的概念:应用服务虚拟化。就是应用按需运行,并可以随着时间和用户规模而实时改变。
云计算最生动的例子是 Amazon 的 Web 服务,一组可以通过 API 进行调用的应用,如云服务(EC2),一个用来存储大型媒体文件的数据库(S3),索引服务(SimpleDB),序列服务(SQS)。
7. 并发 (Concurrency)
并发是软件工程师最容易犯错的地方,这可以理解,因为我们一直遵从线形思维,然而并发在现代系统中非常重要。
并发是程序中的并行处理,多数现代编程语言包含内置的并发能力,在 Java,指的是线程。关于并发,最经典的例子是“生产/消费”模式,生产方生产数据和任务,并放入工作线程消费或执行。并发的复杂性在于,线程需要经常访问共同数据,每个线程都有自己的执行顺序,但需要访问共同数据。Doug Lea 曾写过一个最复杂的并发类,现在是 core Java 的一部分。
6. 缓存(Caching)
缓存对现代 Web 程序不可或缺,缓存是从数据库取回,并存放在内存中的数据。因为数据库直接存取的代价非常高,将数据从数据库取回并放在缓存中访问就变得十分必要。比如,你有一个网站,要显示上周的畅销书,你可以从数据将畅销书榜一次性取回放在缓存中,而不必在每次访问时都去数据库读数据。
缓存需要代价,只有最常用的内容才可以放入缓存。很多现代程序,包括脸谱网,依靠一种叫做 Memcached 的分布式缓存系统,该系统是 Brad Firzpatrick 在工作于 LiveJournal 项目时开发的,Memcached 使用网络中空闲的内存资源建立缓存机制,Memcached 类库在很多流行编程语言,包括 Java 和 PHP 中都有。
5. 散列法(Hashing)
Hashing 的目的是加速访问速度。如果数据是序列存储的,从中查询一个项的时间取决于数据列的大小。而散列法对每一个项计算一个数字作为索引,在一个好的 Hashing 算法下,数据查找的速度是一样的。
除了存储数据,散列法对分布式系统也很重要。统一散列法(uniform hash )用来在云数据库环境下,在不同计算机之间分存数据。Google 的索引服务就是这种方法的体现,每一个 URL 都被散列分布到特定计算机。
散列函数非常复杂,但现代类库中都有现成的类,重要的是,如何对散列法进行细调以获得最好的性能。
4. 算法的复杂性 (Algorithmic Complexity)
关于算法的复杂性,软件工程师需要理解这样几件事。第一,大O标记法(big O notation);第二,你永远都不应该使用嵌套式循环(循环里面套循环),你应该使用 Hash 表,数组或单一循环;第三,如今优秀类库比比皆是,我们不必过分纠缠于这些库的效能的`差别,我们以后还有机会进行细调;最后,不要忽视算法的优雅及性能,编写紧凑的,可读的代码可以让你的算法更简单,更干净。
3. 分层 (Layering)
用分层来讨论软件架构是最容易的。John Lakos 曾出版过一本关于大型 C++ 系统的书。Lakos 认为软件包含了层,书中介绍了层的概念,方法是,对每个软件组件,数一下它所依赖的组件数目就可以知道它的复杂程度。
Lakos 认为,一个好的软件拥有金字塔结构,就是说,软件组件拥有层层积累的复杂度,但每个组件本身必须简单,一个优秀的软件包含很多小的,可重复使用的模块,每个模块有自己的职责。一个好的系统中,组件之间的依赖性不可交叉,整个系统是各种各样的组件堆积起来,形成一个金字塔。
Lakos 在软件工程的很多方面都是先驱,最著名的是 Refactoring (代码重构)。代码重构指的是,在编程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对代码进行改造以保证其结构的健壮与灵活。
2. 惯例与模板 (Conventions and Templates)
命名惯例和基础模板在编程模式中常被忽视,然而它可能是最强大的方法。命名惯例使软件自动化成为可能,如,Java Beans 框架在 getter 和 setter 方法中,使用简单的命名惯例。del.icio.us 网站的 URL 命名也使用统一的格式,如 会将用户带到所有标签为 software 的页。
很多社会网络均使用简单命名,如,你的名字是 johnsmith ,那你的头像可能命名为 johnsmith.jpg,而你的 rss 聚合文件的命名很可能是 johnsmith.xml 。
命名惯例还用于单元测试,如,JUnit 单元测试工具会辨认所有以 test 开头的类。
我们这里说的模板(templates )指的并不是 C++ 或 Java 语言中的 constructs,我们说的是一些包含变量的模板文件,用户可以替换变量并输出最终结果。
Cold Fusion 是最先使用模板的程序之一,后来,Java 使用 JSP 实现模板功能。Apache 近来为 Java 开发了非常好用的通用模板, Velocity。PHP 本身就是基于模板的,因为它支持 eval 函数。
1. 界面(Interfaces)
软件工程中最重要的概念是界面。任何软件都是一个真实系统的模型。
如何使用简单的用户界面进行模型化至关重要。很多软件系统走这样的极端,缺乏抽象的冗长代码,或者过分设计而导致无谓的复杂。
在众多软件工程书籍中,Robert Martin 写的《敏捷编程》值得一读。
关于模型化,以下方法对你会有帮助。首先,去掉那些只有在将来才可能用得着的方法,代码越精练越好。第二,不要总认为以前的东西是对的,要善于改变。第三,要有耐心并享受过程。
;
网格,及网格空间的意义
什么是网格?
网格是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因特网的应用。传统因特网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则试图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其中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通信资源、软件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等。
简单地讲,网格是把整个因特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当然,网格并不一定非要这么大,也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格,如中关村科技园区网格、企事业内部网格、局域网网格,甚至家族网格和个人网格等等。网格根本的特征不是它的规模,而面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最“正统”的网格研究起源于美国政府过去十年来资助的高性能计算机科研项目。这类研究的目标是将跨地域的多台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贵重科研设备(电子显微镜、雷达阵列、粒子加速器、天文望远镜等等)、通信设备、可视化设备和各种传感器等整合成一个巨大的超级计算机系统,支持科学计算和科学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性研究工作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基金资助的NPACI、“国家技术网络”(NTG)、分布式万亿次级计算设施(DTF),美国能源部的ASCI Grid,以及欧盟的Data Grid等。
作为一种新技术,目前研究人员对网格研究重点和内容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人把网格看成是未来互联网技术,称为“下一代因特网”、“Internet2”、“下一代Web”等;还有一类研究的侧重点是智能信息处理,它关注的是如何消除信息孤岛和知识孤岛,实现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的智能共享,常见的名词包括语义(Semantic Web)、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知识本体(Ontology)、智能主体(Agents)、信息网格、知识网格、一体化智能信息平台等;企业界的研究大多集中尽量利用现有的Internet/Web技术,将因特网上的资源整合成一台超级服务器,有效地提供内容服务、计算服务、存储服务、交易服务、内容分发(Contents Delivery)、电子服务(e-service)、实时企业计算(Real-Time Enterprise Computing,简称RTEC)、分布式计算、Peer-to-peer Computing、万维网服务(Web Services)等名词都属于这一范畴。
企业界的网格相关研究开发工作中,最重要的就是Web服务。目前,一些业界巨头已经就几个底层标准协议达成共识,包括XML、SOAP、WSDL、UDDI等。与“正统”的网格研究不同,Web服务的重点是产品开发,其相关产品可望在今明两年在市场上开始普及。
作者:(中国科学院计算机所所长李国杰院士)
分析:什么是网格 它会产生20万亿的产业吗
《计算机世界》记者 高丽华 周蓉蓉
当产业界和学术界都在为网格而痴狂的时候,国内大多数计算机用户却对“网格”为何物都“真的不知道”,不少人甚至前所未闻。摆在中国IT产业面前的一个现实是,有着“突破性创新”和巨大商业前景的网格技术,在全球范围还处于起步阶段,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为此,无论用户还是厂商,都不应当满足于已经熟悉了的“网络”,还应当关注“网
络”前头的“网格”。
11月8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主办、微软亚洲研究院协办的“网格主题日”研讨会上,一位用户代表上台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会前有人问我网格是怎么回事,我说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台下顿时笑声一片。
这并非个别现象。在记者就网格计算(Grid Computing)进行采访的时候,发现相当多用户都“真的不知道”网格为何物。即或听说过这个概念的,也往往想当然地把它划进“高精尖”设备和精英业务的行列,与自己既无缘也不相干。一些媒体对网格的解释也“模模糊糊”,语焉不详,甚至说法不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IT专家和厂商们说起网格来却激情燃烧、如数家珍、成胸在握。他们称网格是继Internet和Web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它的兴起将再次改写计算机应用的历史。有的还信誓旦旦,说这一变革是近在咫尺的事情,网格计算在2004~2005年就将形成气候。
如果情况真如专家们所说的那样,那么上述两支队伍——用户队伍和专家厂商队伍——就到了需要交流和碰撞的时候了,因为“网格最后是用户的,是由用户来决定的,不是由厂商来决定的”(中科院李国杰院士)。这种交流对用户队伍而言,将是一种“启蒙”和“激发”;对专家厂商队伍而言,则是实现网格产业化的必经之途。只有二者联起手来,才可能迎来中国网格发展的真正商机。
何为网格?
有趣的是,即便那些热切谈论着“上网”行将被“上网格”所取代的专家们,谈起“网格”这个问题来也缺少统一的“话语”。
接受采访的专家中,有说网格是一种技术的,有说网格是一种标准的,有说网格是一种方法(实现资源共享的方法)的,有说网格是一种中间件的,还有说网格是一种高级计算的……不一而足。专家们尚且如此,用户们对此“说不清楚”,自然更是情有可原的事情了。
推动中国国家网格(China National Grid,简称CNGrid)的“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专项”组成员钱德沛教授就此认为,出现这种“混乱”并非坏事,也没什么可奇怪的。一方面,网格毕竟还是个成长中的事物,对它的认识尚需假以时日;另一方面,对于复杂的事物本来就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审视,很难说哪一种看法绝对正确或错误。
问题或许可以倒过来:不说网格“是什么”,而说网格“不是什么”,或“不只是什么”。
钱德沛认为,把网格归结为一种标准或一种方法,至少是不全面的。与网络一样,网格作为一种资源共享的工具当然离不开标准,但网格本身却不宜定义为标准。比较起来,把网格看做一种如同水厂和电网那样的基础设施更为恰当——只不过网格是一种“无形的”信息基础设施而已。
具体说来,网格计算是利用互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上的多个计算资源,通过逻辑关系组成一台“虚拟的超级计算机”。这台机器把每一台参与其中的、包括个人电脑在内的计算机都作为自己的一个“结点”,成千上万个这样的“结点”并联起来,就组成了“一张有超级计算能力的网格”。而每一位将自己的计算机连接到网格上的用户,也就“拥有了”这架超级计算机,可以随时随地调用其中的计算和信息资源,在获得一体化信息服务的同时,最大程度地实现资源共享。
如果认可上述看法,那么剩下的问题就是“网格”与“网络”有何区别了。因为“网络”已经成功地实现了计算机的联结和信息资源的共享,何须再上“网格”呢?
对此,中科院计算所副所长及“863计划高性能计算机及其核心软件专项”组成员徐志伟研究员的解释是:同是实现资源共享,“网格”与传统的“网络”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网络’实现了计算机硬件的连通,‘Web’实现了网页的连通,而‘网格’则将在应用层面上实现所有资源的全面连通,包括计算、存储、软件、数据、信息、知识,甚至还包括仪器设备和人才”。而且,“Web只能对HTML文件进行一致性的访问,网格却可以对所有资源进行柔性和高性能的访问,即时地创建强大的虚拟计算环境”。这是传统互联网无法比拟的。
举例来说,在传统互联网环境下,你要访问一个服务器或网站,必须知道路径才行。网格访问就不必顾及计算机在哪儿,也不用管是谁的计算机,你只要遵守协议,网格会把你需要的一切资源调到你面前,“就像用电,只要你的保险丝足够粗,你想用电做什么都可以”。如果你的计算机速度不够快或存储空间不够大,网格还会自动调资源,这意味着,你在网格上完全可以通过一台个人电脑终端,处理一批来自太空探索的海量数据。当然,“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的相关资源闲着,也有可能被别人调用”。
这种情形或许可以借用一家保险公司的广告语来描述:“平日注入一滴水,用时拥有太平洋”。
中科院计算所研究员、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孙凝晖谈及“网格”与“网络”的区别时,还打了个形象的比方,说“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好比小电站,家家户户都有一台,杂乱无序且浪费严重,电力还难以集中使用。“网格”则好比大家共用一个电站,这个电站可以是全世界建一个,也可以是一个国家建一个,一个地区建一个或一个企业甚至个人建一个。与家家户户搞小电站的传统网络相比,网格最大的长处是集中有序,全面流通,可以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提供多元信息服务。
当然,在此意义上,网格也可以说是全新的互联网,或“下一代的互联网”(IBM网格计划领导人Wladawsky-Berger语)。
后技术时代的平民应用
曾经担任过美国总统信息技术顾问委员会主席的Wladawsky-Berger,把行将到来的“网格时代”称为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期”,相比之下,“网络时代”仅仅被看做是计算机技术的“公众认识期”。
不管确切与否,这种看法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个启示,那就是被不少用户视为“高精尖”设备和“专业级”应用的网格技术,其实是一种最平民化的信息技术,而不可能是一种“塔尖上”的应用。当我们说网格可以连通每一台个人电脑的时候,意味着“高精尖”技术必须隐居后台,对用户而言的“后技术时代”也就到来了。
“网格最终应该是一种公共事业”——由网格应用服务商提供服务,这种服务与电话、电力、水、煤气并列,被称为“第五公用设施”——IBM中国研究及开发部总经理王玮博士如是说。
这个“公用设施”的第一大好处,是节省资源。
中科院高能所研究员许榕生举例说,当今世界大约有4亿台个人电脑,它们在大部分时间里是闲置的。假如能发明一种技术,自动搜索到这些电脑并将它们并联起来,由此形成的计算能力将会超过许多超级巨型机。“网格计算”就是这样一种技术。目前已有数百万台个人电脑加入到网格计算的行列,每天所形成的计算能力大约相当于数千台个人电脑满负荷地工作一年。
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们的宽带利用率只有5%,软件也是5%,服务器是20%。一方面强调要降低成本,一方面却又是资源的巨大浪费。网格恰恰可以解决这个矛盾。
Sun(中国)公司客户经理蔡永介绍了一个网格应用的案例:福特公司要求它的IT部门既要保证高标准的计算能力,还要全面削减成本费用。可对于汽车设计中的有限元分析、流体动力学分析和试验设计仿真这类需要极高运算能力的应用环境来说,降低成本是极为困难的事情。采用了Sun ONE Grid Engine(网格引擎)软件之后,问题迎刃而解:白天让工作站中的一部分CPU用于交互作业,一部分用于计算作业,而在夜间和周末将所有的CPU都用于计算作业。福特工程师们只要通过原本熟悉的网络界面就可以把自己的计算任务提交给网格计算引擎软件,再由网格引擎软件自动把计算任务分配给空闲的计算机。只要在整个网格中还有空闲的计算资源,系统性能就不会感到明显降低。
对这种节省资源的好处,VeryE.com首席执行官张向宁描绘说,原始社会,大家都得出去打猎,打多少吃多少。社会发展以后,专门有人种粮食了,就不必每个人都去打猎了,你花钱就能买到粮食。而现在超市与便利店就在你家门口,你连粮食也不必储存了,随时可以到超市买,吃多少买多少。搞室内装修也是这个道理,你也没有必要为了装几间房子而专门养一个装修队,临时雇几个人就够了。所以对企业IT应用来说,有了网格后,实在没有必要再另建一套“自己的”IT系统,那样做既要养一批人,还得顾及系统的升级换代,“最经济的办法就是租,就是雇”。张表示他将来不会去做网格服务商,但他绝对会成为一个网格服务的用户。
第二个好处,是进行分布式计算。
网格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模式,这种模式可获得负载平衡,避免网络的拥堵和宕机,把数据分别存储,还可容错容灾,就近服务。
据IBM大中华区网格计算总监朱明介绍,美国的医疗网格设在宾夕法利亚大学,它可将X光照片等医疗文件放在网格上,供1000多家医院共享。因为涉及到海量数据,所以这些数据都是分布存储,调用起来也很方便,通常几秒种即可获得病人当前与历史的全部诊断记录,从而将网格的力量用在每一个病人身上。Butterfly.net的在线游戏也借助网格技术来增强可靠性,在游戏用户数量剧增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网格实现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的自动配置,游戏总也不会宕机。
第三个好处,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信息的多元一体化服务。
王玮博士举例说,如果我对某只股票感兴趣,那么我可以告诉计算机系统并对相应操作给出条件,条件符合时就通知我。如果股票的价格达到了一定的数值,传统的计算系统只会告诉你这只股票的市值,而网格系统则可以告诉你现在持有多少股,买进价是多少,建议购买还是卖出等等。总之,这样的网格应用“能够知道你所有的相关历史信息,并给出建议”。这就是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多元信息共享带给你的好处。
这一功能尤其为跨国公司所看好,因为它所创造的异地协同工作的信息环境,可以方便地把跨国公司遍布全球的分支机构组织起来。
孙凝晖接受采访时还表示,网格极有可能会成为解决信息安全的一个突破口:因为现在的网络安全措施基本是一种被动的防御,你无法知道黑客在什么位置,他用的是哪台计算机。而网格是一种“主动式的按需服务”,用户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身份才能获得服务,如同我们现在用的手机和有线电视,用户的身份与位置都可以查得到。这种模式对防范黑客肯定是有效的。
徐志伟认为,网格计算的普及将把我们带入信息技术的“后技术时代”(post-technology stage),目前我们正处在从互联网(Internet与Web)时代向网格的按需计算时代演化的过程中,届时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装进网格,享受网格带来的好处。
20万亿美元的产业?
谈及网格技术的前景时,人们最津津乐道的无疑是美国《福布斯》杂志的下列预测:网格技术将在2004年至2005年出现一个高峰,推动信息产业市场的持续高速发展,在2020年将产生一个年产值为20万亿美元的大产业。
但至少在目前,“网格还不是一个已经成熟的、有定论的技术”(徐志伟)。处于幼稚期的新技术固然最能给人以希望,可要预测十几年以后的事情,毕竟有些勉为其难了,现实中虎头蛇尾的技术并非个别。
不过,在不少人心目中,网格应该是个例外。首先,网格已经有了10多年的历史。12年前的分布式计算可以说就是网格的雏形(最初的分布式计算只是把一个任务分配给不同的CPU去做而已),网格的概念在相关厂商和专家的圈子里也已热了两三年。
其次,一些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已为此投下了巨资。IBM公司2001年就宣布投资40亿美元大规模进入网格计算领域,研制每秒13.6万亿次超级网络计算机;最近又宣布投入100亿美元,启动“按需计算”计划。日本文部科学省2002年5月决定投资700亿日元开发超大型网格计算机。相关的设备和软件技术也已经接受了一定范围的市场检验。
第三,人们对信息技术变革有信心。个人电脑和网络等意想不到的迅速崛起和大行其道,已经为这种信心奠定了基础。尼葛洛庞帝关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超过我们最大胆的想像”的名言,可以看做是对这种信心的激情归纳。
的确,计算机技术的几次大的变革,都近乎于传奇甚至神奇。最早的时候,你想使用计算机,必须坐到大机房的终端前;有了网络后,你可以在家里使用了;有了Java等跨平台工具,你不再需要特定的机器和系统来支持……应用模式就在这样的演变中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IBM最早的大型机不存在通信交流问题,只供一个用户使用,今天却需要通过TCP/IP协议供上百人使用。数据库也一样,早期的数据库不可以共享,有了互联网之后才出现了共享数据库。网格计算就是随着这些变化而出现和发展的。王玮博士接受采访时说,既然曾预言“全世界大概只需要5台计算机”的IBM创始人Thomas Watson、预言“人们没有理由在家里需要计算机的”的Digital总裁Ken Olson、预言“640K应该是对任何人都足够了”的微软创始人Bill Gates都成了笑料,网格今后的发展“超过我们最大胆的想像”,当然也是可以预期的事情。
第四,是人们对一台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的需要。在一个信息技术大行其道的时代,这个引擎为什么不可以是正在崛起的网格技术呢?
网格最早形成气候是在高性能计算机领域,因为高性能计算机资源最稀缺,一般的企业用户现在只是刚刚发现。Platform亚太区副总裁郑志说,今天不仅有计算网格,还有数据网格、信息网格、GIS网格、基因网格……随着应用潜力的挖掘,还会有更多的网格冒出来。
Platform公司亚太区技术总监张福波博士和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孙凝晖告诉记者,网格技术不是排它性的,涉足网格应用无须从零开始,只要把网格标准与现有的应用资源结合起来就够了。譬如网格标准与高性能计算机结合会产生高性能计算机的核心技术,与中间件结合会产生中间件的核心技术,与应用软件结合又会产生应用软件的核心技术,如此等等。“与网格结合的东西越多,可供共享的资源也越多。”
随着网格向每一个人走近,人们对它所可能承担的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也越来越看重,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不过,作为一种尚不成熟的技术,网格的发展还存在障碍。钱德沛认为主要是标准问题——虽然有了国际公认的OGSA网格标准,但还只是一个大框架,相关的产品也不够丰富,用户和厂商的理解和观念也有许多分歧。钱德沛就此认为,网格较大规模的应用起码是3年以后的事情,说2004到2005会形成气候,那是过于乐观了。
“中国的网格活了”
这是IDG一篇文章的标题。发表于10月14日的这篇文章介绍,中国将建成世界最大的教育网格。
国内对网格的研究始于2000年,与国外相差几年的时间。但总体看,网格的研发在全球仍处于起步阶段,美国的医疗网格、英国的国家网格与中国的教育网格和国家863网格性质相似,都是研究性网格。“应该说大家的水平都差不多,这也正是中国的一个机会”。 王玮博士如是说。
而且中国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进展并不慢。有国内专家评论,网格计算一年前还有点遥远,现在感觉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已经能用它来做些事情了”。
2002年6月,我国政府在“863”计划中设立了网格专项:研制中国国家网格。总体目标是研制一台每秒4万亿次运算能力、面向网格的高性能计算机;建设一个具有5万至7万亿次聚合计算能力的高性能计算环境;开发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格软件;建设2至3个事关国计民生的应用网格;形成若干网格技术的国家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网格研究和应用人才。
与此同时,联想和中科院计算所分别推出了深腾6800高性能计算机和曙光4000A超级服务器;地质、气象、航空、基因、森林资源与林业生态等七大行业的应用网格项目建设先后启动;建成了中科院、上海、清华大学等7个网格结点;中科院计算所围绕网格路由器、网格操作系统、工具软件包、信息网格平台、知识网格以及安全系统进行系列研发,形成了“织女星网格”品牌;联想推出了“关联应用”的网格发展战略,已有部分产品面世。
最有气候的是中国教育网格。这项“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教育网格”由12所大学联合推出,可实现全国100所重点大学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后将大大简化和方便全国教育系统的资源配置,应用将涵盖生命科学、图像处理、远程教育等众多领域。
钱德沛和张福波认为发展网格产业从教育抓起是非常明智的一步,因为网格发展的基础是人才。“不能说目前的教育网格完全是实验性的,因为这个网格已经让师生共享到了全国校园网的资源,它还让师生在使用网格中熟悉了网格,实现了培养网格人才的目的。” IBM朱明也认为教育网格“部分地进入了实用阶段”,如清华大学的生命计算应用、北京大学的教育课件,“虽然是科研项目,但实际上已经有很多人在受益了”。
政府推动网格应用方面,走在最前面的城市是上海。11月5日在上海市政府主办的“数字城市与城市网格”论坛上,上海宣布启动“城市网格”建设以整合全市的信息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实现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推动全市信息化再上一个台阶。朱明评价“上海是全球范围内第一个在政府报告中将网格计算纳入城市发展规划的有远见政府”。
国内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厂商和企业用户行动相对缓慢。据介绍,推动网格计算最积极的IBM非常希望与中国厂商合作,响应者却不多。国内网格软件开发力量薄弱,服务器厂商也还没有把网格当做一个主攻方向。相比较而言,应用面的研发要好一些。
Sun公司的蔡永告诉记者,国内企业用户使用网格产品的很少,目前Sun的网格引擎软件的用户大都是国外企业,国内用户则全是外企。“其实国内企业也应该有这方面的需求,只是观念上滞后,还停留在‘什么都要自己有’的阶段上”。
据徐志伟研究员分析,网格认识上的误区在国内科技界也存在着,其中最糟糕的是“只习惯于跟踪”,缺乏“我们也是网格技术创造者”的强烈使命感,这会错过最佳创新时期。他呼吁“网格的关键创新阶段会出现在2003~2005年,我们一定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
新一轮洗牌
作为继网络之后计算机技术领域又一次“最重要的突破性创新”,网格计算必定会给IT应用带来“突破性变化”,并由此引发相关产业的新一轮洗牌——中国国家网格“863”计划专家组成员钱德沛说。
他认为,从用户角度来看,网格对资源共享模式的全新开发,将推动IT应用再上一个大的台阶。在“共享、协同、服务”的网格应用模式中,应用与服务的界限甚至会模糊起来:你在网格中得到了别人的服务,你自己的应用也会加入到网格中去,成为服务的一部分,你调用别人的东西,别人也能调用你的东西。这使得应用能够动态地自我复制,并在应用与服务的互动中成为“服务模块”,从而把应用与服务都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从厂商角度来看,网格这种“用电用水”式的服务机制与传统的IT服务机制也有很大差异,需要尽快调整主动适应。不用说,任何一次大的市场调整过程,都意味着厂商之间的新一轮角逐,新一轮洗牌。好在业界普遍认同“网格服务业的兴起会给厂商带来更多机会”的看法。Platform郑志认为“洗牌”过程中的机遇大于挑战,因为网格作为公用设施是分层次的:资源层、系统层、中间件层、应用层等,没有哪个厂商能够把网格技术全部覆盖,市场空间和合作机会都增大了许多。
目前看,IBM是这一轮竞争中表现最为积极的一家,也是少有的能够实际地为网格计算提供解决方案的商家之一。Sun、惠普、甲骨文、戴尔、SGI、Cray等厂商也纷纷加入到推广网格计算的行列中来。IBM的合作伙伴Platform则把自己定位于网格基础软件与系统开发商,声称“我们希望别人踩在我们的肩膀上往前走”(Platform张福波称)。
联想等国内厂商的态度也相当积极。联想认为,在网格计算的世界标准还不成熟之前,网格对中国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中国厂商在应用层面可做的事情很多。
众多力量中,微软的态度耐人寻味。尽管微软也是OGSA的成员之一,但微软认为自己的产品原本就可以实现网格的功能——所有基于Windows的平台都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但IBM不这么看。IBM认为网格的价值是“实现不同平台、不同专有系统的互连互通”,而不仅仅是Windows。
这无疑是一种新的声音,一种与封闭系统对抗的声音。看来,围绕网格计算,已经隐约出现了两个阵营。这是否意味着,网格的出现将在开放与封闭两大阵营的对垒中,又辟出了一块抗衡的新阵地?
我的电脑总是出现细白色的网格是啥原因!
如今的计算机已经接近全面普及的程度了,它给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上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不过,计算机的“死机”对于普通的计算机用户来说,却成为了一个解不开、挣不脱的烦恼。每当在计算机开机时、或启动操作系统时、或使用一些应用程序时、或正准备退出操作系统时,“死机”这一头“猛兽”随时都有可能迎面扑来。那么,怎么做才能避免计算机“死机”的烦恼呢?下面,笔者就根据导致“死机”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分为几点给大家介绍一下,希望下面的文章能给遇到此类问题的朋友一些帮助。
导致计算机“死机”的原因编辑本段1.BIOS设置不当所造成的“死机”
每种硬件有自己默认或特定的工作环境,不能随便超越它的工作权限进行设置,否则就会因为硬件达不到这个要求而死机。例如:一款内存条只能支持到DDR 266,而在BIOS设置中却将其设为DDR 333的规格,这样做就会因为硬件达不到要求而死机,如果就算是能在短时间内正常的工作,电子元件也会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而逐渐老化,产生的质量问题也会导致计算机频繁的“死机”。
2.硬件或软件的冲突所造成的“死机”
计算机硬件冲突的“死机”主要是由中断设置的冲突而造成的,当发生硬件冲突的时候,虽然各个硬件勉强可以在系统中共存,但是不能同时的进行工作,比如能够上网的时候就不能听音乐等等。时间一长,中断的冲突就会频频的出现,最后将导致系统不堪重负,造成“死机”。
同样,软件也存在这种情况。由于不同的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越来越多,且这些软件在开发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彼此之间的完全熟悉和配合,因此,当一起运行这些软件的时候,很容易就发生大家都同时调用同一个DLL或同一段物理地址,从而发生冲突。此时的计算机系统由于不知道该优先处理哪个请求,造成了系统紊乱而致使计算机“死机”。
3.硬件的品质和故障所造成的“死机”
由于目前一些小品牌的计算机硬件产品往往没经过合格的检验程序就投放市场,其中,有很多质量不过关的硬件产品在品质完好计算机硬件的笼罩下是非常隐蔽的,普通人是不容易看出来的。就这些硬件产品来说,造成计算机经常“死机”的原因和它们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另外,还有些硬件的故障是由于使用的年限太久而产生的。一般来说,内存条、CPU和硬盘等部件的寿命在超过三年后就很难保证了,从而也会产生很多隐蔽的“死机”问题。
4.计算机系统资源耗尽所造成的“死机”
当计算机系统执行了错误的程序或代码时,会使系统的内部形成“死”循环的现象,原本就非常有限的系统资源会被投入到无穷无尽的重复运算当中,当运算到最后会因为计算机过大的使资源耗尽而造成“死机”。还有一点就是,在计算机操作系统中运行了大量的程序,使得系统内存资源不足而造成“死机”。
5.系统文件遭到破坏所造成的“死机”
系统文件主要是指在计算机系统启动或运行时起着关键性支持的文件,如果缺少了它们,整个计算机系统将无法正常的运行,当然“死机”也就在所难免了。造成系统文件被破坏的原因有很多,病毒和黑客程序的入侵是最主要的原因。另外,初级用户由于错误操作,删除了系统文件也会造成这种后果。
6.计算机内部散热不良所造成的“死机”
由于计算机内部的电子元器件的主要成分是硅(这是一种工作状态受温度影响很大的元素)。在计算机工作时电子元器件的温度就会随之而增高,其表面会发生电子迁移现象,从而改变当前工作状态,造成计算机在工作中突然“死机”。
7.初级用户的错误操作所造成的“死机”
对初级用户而言,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一些错误的操作也会造成系统的“死机”。比如热插拔硬件、在运行过程中震动计算机、随意删除文件或安装了超过基本硬件设置标准的软件等都可以造成“死机”。
8.CPU超频所造成的“死机”
超频提高了CPU的工作频率,同时,也可能使其性能变得不稳定。究其原因,CPU在内存中存取数据的速度本来就快于内存与硬盘交换数据的速度,超频使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加剧了在内存或虚拟内存中找不到所需数据的情况,这样就会出现“异常错误”。解决办法当然也比较简单,就是让CPU回到正常的频率上。
9.劣质零部件所造成的“死机”
少数不法商人在给顾客组装兼容机时,使用质量低劣的板卡、内存,有的甚至出售冒牌主板和Remark过的CPU、内存,这样的机器在运行时很不稳定,发生死机在所难免。因此,用户购机时应该警惕,并可以用一些较新的工具软件测试电脑,长时间连续考机(如72小时),以及争取尽量长的保修时间等。
10.其他方面造成的“死机”
除了笔者在上面所叙述的原因之外,还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原因可能导致系统的“死机”。比如电压波动过大、光驱读盘能力下降、软盘质量不良、病毒或黑客程序的破坏等等原因。总之,导致计算机死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从上面的几点可见,计算机“死机”对一般用户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不过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用户按照正常的电脑操作,相信“死机”的机率就会减小到最少。下面,笔者就计算机死机的原因所总结的一些经验给大家介绍一下。 计算机“死机”的预防编辑本段1.保证正确的Bios设置。Bios里面的设置一定要合适,错误的Bios设置会使你在运行Windows的时候死机。
2.经常检查电脑配件接触情况。在板卡接触不良的情况下运行会引起系统死机,因此在更换电脑配件时,一定要使板卡与主机板充分接触。
3.定期清洁机箱。灰尘太多会使板卡之间接触不良,引起系统在运行中死机,因此机箱要随时清洁,不要让太多的灰尘积存在机箱中。
4.坚持认真查杀病毒。对来历不明的光盘或软盘,不要轻易使用,对下载的资源及邮件中的附件等,要先用杀毒软件检查后再打开。死机有时是病毒引起的,可以进行全盘杀毒检查是否有问题。
5.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关机。在应用软件未正常结束运行前,别关闭计算机,否则会造成系统文件损坏或丢失,引起在启动或运行中死机。
6.避免多任务同时进行。在执行磁盘整理或用杀毒软件检查硬盘期间,最好不要运行其他软件,否则会造成死机。
7.勿过分求新。各种硬件的驱动不一定要随时更新,因为刚开发的驱动程序往往里面有bug,会对系统造成损害,引起系统死机;软件也如此,特别是“公测版”,其漏洞有可能会引起冲突。谨记: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8.在卸载软件时,用自带的反安装程序或Windows里面的安装/卸载方式,不要直接删除程序文件夹,因为某些文件可能被其他程序共享,一旦删除这些共享文件,会造成应用软件无法使用而死机。
9.设置硬件设备时,最好检查有无保留中断(IRQ),不要让其他设备使用该中断号,以免引起中断冲突,造成系统死机。
10.在上网冲浪的时候,不要同时打开太多的浏览器窗口,否则容易因导致系统资源不足,引起系统死机。
11.如果你的机器内存不是很大,千万不要运行占用内存较大的程序,如Photoshop,否则运行时容易死机。
12.对于系统文件或重要的文件,最好使用隐含属性,这样才不至于因错误操作删除这些文件,引起系统死机。
13.修改硬盘主引导记录时,最好先保存原来的记录,防止因修改失败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引导记录。
14.CPU、显卡等配件一般不要超频,若确实需要超,要注意超频后板卡的温度,CPU、显卡等长期在非正常频率和温度下工作轻则自动重启或死机,重者烧毁CPU、显卡、主板。
15.计算机不可开机时间过长,尤其是在夏季,因为CPU是计算机散热最大的部件,即使电脑机箱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