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情感技巧 > 正文内容

明末之纵横驰骋(纵横之明末崇祯王朝)

hacker2年前 (2022-07-14)情感技巧71

本文目录一览:

关于明朝末期的一些疑问,高分求解

我先说下长城这个东西,完了再回答楼主的问题。

明朝修长城本来是为了防御蒙古人的。

明初虽然收复了中原大地,推翻了元朝,但退回草原的蒙古人依然有统一的北元政权,战斗力依然可观。因此洪武、永乐两朝,明军节节进逼,灭了北元,打散了蒙古人。

但正所谓欲速则不达,永乐帝接连五次北伐,耗资过甚,而忽视了对北方卫所的建设,错误地让出了朵颜三卫,使后继者无力继续进攻。好在蒙古人内部也已经不够团结,明朝开始采取外交第一、军事第二的方针,同时加强长城的建设,转入守势。

等到隆庆和议之后,明朝跟蒙古的关系渐渐缓和,长城的建设和守备也就渐渐荒废和涣散了。

下面开始回答后金军是如何绕过长城的:

满清发迹之时,已经是万历三大征之后,明消耗巨大;而万历末年为了对付日本,再次实行海禁。一方面消耗过大,一方面来钱又慢。明朝的元气尚处于恢复之中,不复顶峰时的强大。尽管如此,一开始明朝对建奴的政策还是进攻。可是老是失败。钱又不够用,不能老进攻,于是改为守势。

守哪里呢?守辽西!

为啥不守长城?因为没必要。看看当时各方的势力图,可以发现明朝从中原通往辽东就只一条路,即辽西走廊。走廊的北面,是蒙古人,当时被明统称为蒙古左翼。简单说来,明、蒙古左翼、建奴就相当于三国鼎立。明是在跟建奴在打仗,不是跟蒙古打仗;蒙古事不关己,冷眼旁观。我们知道,这种情况下,蒙古必将成为双方拉拢的对象:讨好蒙古,即便拉不动,至少不要在背后捅刀子是吧?

然而一开始蒙古根本不看好建奴——人少、地僻,你拿什么跟大明玩?因此,蒙古是站在明这边的。

至于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这里就先不说了,因为我字也打累了,要先去吃饭。但是楼主应该可以看出,对建奴,明朝从一开始就根本就没有打算守长城。如果不是后来蒙古向后金靠拢,单靠辽西走廊的一系列壁垒(也就是楼主所说的“沿海边几个城”),是完全可以挡住建奴的。

补充:吃饭回来,终于通过了,还以为又被吞了。

发现自己虽然把东西都快写完了,但并没有把因果关系讲清楚。现在继续:

前面说了,蒙古不看好建奴,因此不会让女真人借道,所以明不用担心,只要守好辽西就行了。也正因为如此,明这边对长城的守备并没有得到过多的强化。

明这边,是打算先守住走廊,然后再图进取。这也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建奴骑射天下无敌,明军在野战上占不到优势。只要守住,建奴顶多占完东北,比起中原来就是个穷乡僻野,就这么耗着,等自己元气恢复过来,看你建奴还如何玩得转?基于这种考虑,明倾全国之力,构筑了关(山海关)宁(远)锦(州)防线,牢牢控制住了辽西走廊。但是,这条防线的修筑,同时也掏空了明的国库。

于是乎,明朝没钱了,没钱就不能拉拢蒙古了!

在明朝大力加强防守的同时,后金正大力拉拢蒙古人。后金的政策,是典型的“萝卜加大棒”;而反观明朝,可能是天朝大国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一直不能跟蒙古人坦承相待,再加上后来明朝自己财政吃紧,无力拉拢蒙古人,最终只能跟蒙古渐行渐远。

失去了蒙古这块屏障,长城就暴露在了女真人的面前。前面已经说过,明朝中期以后,长城守备已经远不如前。而且当时财政已经吃紧,想要现补一没时间二没银子。因此,完蛋了,只能让后金军来去自如。这样一来,关宁防线几乎形同虚设,明朝灭亡也就成了时间问题。

这就是长城为什么能被一而再、再而三绕过去。大明皇帝和将领都不是白痴,他们已经尽力了。不可否认,女真人战略上更高一筹。

至于问题二,后金军队是走的什么路线,我看楼上的未央卫尉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就不多写了。

明末名将袁崇焕:死得虽然冤,但却也是咎由自取,不懂为臣之道吗?

说到明朝末期时的名将,就不得不提到袁崇焕,其实单论军事能力,袁崇焕真的不算什么;但就当时而言,袁崇焕却是少有的能守住的辽东的人之一,在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冤杀之后,辽东再无能担当此大任的人物,洪承畴就别说了,被俘后不久便降了。

但一直以来,关于袁崇焕究竟是不是被冤杀,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很大的争议,在正史中,袁崇焕是被魏忠贤的余党王永光、高捷、袁弘勋等人所害,罪名是擅自与后金军议和、擅杀毛文龙两条罪名,加上当时皇太极趁机施反间计,使得疑心病本来就重的崇祯皇帝下令将袁崇焕给凌迟了。

但明末学者朱之瑜(朱舜水)却在他的《朱舜水集》中将袁崇焕称为“卖国贼”,而且当时有“小品圣手”之名的张岱在他的《石匮书后集》中也对袁崇焕进行猛烈抨击;同时,明末名将徐石麒也认为,袁崇焕表面上主战,而实际上是想主和,甚至以擒杀毛文龙的方式取信于清廷。而他们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那袁崇焕究竟死得冤不冤呢?以现在的角度来看,袁崇焕死得的确冤,但他的死却也是咎由自取;为何这么说呢?因为袁崇焕自始至终没有反心,没有背叛明王朝的心思,从他的人生轨迹来看,他是一个急功近利,为了快速升官不择手段的人,为此,他大胆的向崇祯皇帝做出了“五年平辽”的保证。

而崇祯皇帝对他也是极为信任,关键也是因为崇祯皇帝手上实在没人可以用了,不仅加封袁崇焕为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而且对于袁崇焕的所有要求,基本都答应了,要人给人,要粮草军饷就给粮草军饷,要政策给政策,这待遇不会比之前的帝师孙承宗差了;可以说,当时的崇祯皇帝,是自己勒紧了裤腰带去支持袁崇焕的。

但袁崇焕是怎么回报崇祯皇帝的呢?袁崇焕第一步就是杀了最令皇太极头疼的毛文龙,毛文龙镇守皮岛,孤悬海外,后金的海军很差,所以一直拿毛文龙没办法,而只要皇太极出征攻打明王朝,毛文龙就会在后方想办法骚扰,使得皇太极根本无法集中力量来攻打明王朝,这让皇太极非常难受。

袁崇焕先斩后奏杀掉了毛文龙,毛文龙的部下本来就不是善茬,在主帅被杀后不久便哗变了,大部分都投降了皇太极,可以说,袁崇焕这是帮了皇太极一个大忙。但事已至此,崇祯皇帝还要倚重袁崇焕,所以并没有苛责袁崇焕,至少,崇祯皇帝还对袁崇焕所说的“五年平辽”心存幻想。

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是让崇祯皇帝动了杀心,这就是“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兵绕到遵化,破关后兵锋直指北京城,这是北京城第一次被女真人包围;虽然后来袁崇焕率兵来解了围,但崇祯皇帝心中却对袁崇焕所保证的“五年平辽”怀疑不已,加上当时辽东的猛将如祖大寿等人,连自己的话都不听,只尊袁崇焕之令,让崇祯皇帝对袁崇焕充满了忌惮。

其实所谓的那些魏忠贤余党诬陷袁崇焕,应该都是崇祯皇帝自己安排的,不然崇祯皇帝也不会如此迅速的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其实就本质而言,袁崇焕的死,和岳飞的死有异曲同工之处,袁崇焕的存在是于国有利,但却不是君王所需要的;一个在辽东拥有绝对权力的袁崇焕,一个胆大包天到敢矫诏杀将的袁崇焕,一个满嘴谎言的袁崇焕,是崇祯皇帝绝对无法容忍的。

明清之间有哪些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关键战役?

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场关键战役,这两场惨败的关键战役发生,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其战役的结局致使中国历史转向了有利于满清统治的方向。

在明朝末年,乃至清朝初年,面对山河破碎,胡虏南侵的局面,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明王朝自凌迟处死袁崇焕后,辽东九边彻底落入了满清之手,而崇祯可以依赖的仅仅只有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

此时的大明王朝内有农民军大顺政权的流寇式打击,外有满清胡虏的南下,崇祯皇帝识人不明,用人不淑,最终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于煤山。

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拿下北京城后,为了兑现“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承诺对待北京城内的地主官僚阶级严刑拷打。同时李自成还派出吴三桂的恩师等人携带四万两巨额白银前往山海关做统战工作,为了以防万一,大顺军还逼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了一封家书劝降吴三桂。

在大顺军高层自以为万事妥当只需安坐紫禁城静待吴三桂亲来受降即可。在李自成做着美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推翻了原先预案。引发这个茬子的不是别人,而是大顺政权李自成的得力爱将刘宗明。

刘宗明进入北京城后,一次,无意中听说有位秀色可餐叫陈圆圆的女子住在吴府,刘宗明当即兽性大发,荷尔蒙直线飙升,立即率人冲入吴府将美人陈圆圆强行揽入怀中,并将上前苦劝的吴襄打入死牢严刑拷打。

吴府家眷仆从逃出后立即赶赴山海关,将该事的来龙去脉禀明了吴三桂,吴三桂怒发冲冠,打消了原先投靠大顺军的想法,并回师山海关准备投降满清。

然而,改变历史的两场关键战役也很快发生在了李自成和吴三桂这两位时代豪杰的身上了,也正因为他们只是豪杰,而无法像多尔衮那样成为枭雄,才让这两位汉族豪杰无法用上天所赠与的天赐良机来改写历史。

那么究竟是在清末明初,究竟是哪两场关键战役,差点让满清失去了天下呢?

一、山海关之战。

1644年,吴三桂因不满大顺军倒行逆施的行为,便举旗倒向了清睿亲王多尔衮。李自成获悉后立即调遣大将刘宗敏率领6万军队向山海关开进,而此时得知大顺军开拔山海关的消息后,多尔衮命令清军急行军,最终大顺与大清同时抵达山海关。

次日,大顺军与吴三桂部展开了激烈的血拼,吴三桂砍不过野蛮的农民起义军,在即将败亡的形势下,吴三桂不得不亲自觐见多尔衮,并当场接受多尔衮“剃发易服”的命令,将自己的博冠峨带剃成了光葫芦票的“金钱鼠尾”,然后穿上满人的服饰,一副活脱脱的汉奸走狗形象。

多尔衮将吴三桂的汉奸嘴脸考察入微后,当即决定派出八旗劲旅绕道李自成部后方发动突然袭击,最终在八旗军和吴三桂部的前后夹击下,大顺军丢盔弃甲一败千里。

此战后,汉族用来防御北方满族胡虏的重要屏障山海关彻底丢失,八旗铁骑南侵一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由朱元璋刚刚建立起来的铁血汉家脊梁,被吴三桂这种民族败类彻底葬送,汉民族只得以孤城泣血的方式英勇与清军抗争“剃发令”,最终在满清残酷、疯狂的镇压下,汉民族彻底沦落为一条“断脊之犬”。而“胡人王朝不过百年”的历史宿命被满清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所打破。

二、吴三桂北伐战役。

1673年,康熙皇帝不顾天下初定,八旗入关战斗力直线腐化堕落的实情,悍然下令强行撤掉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番所辖故地。

吴三桂等人于同年举起“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的口号。虽然吴三桂个人的品行的确让人看不起,但当时满清刚刚入主中原不久即强推“剃发令”,导致中原汉族人民与满人间产生了深深的民族矛盾。吴三桂固然在满清入住汉地的过程中充当了无耻的汉奸先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个人矛盾毕竟还是让位于民族矛盾的。

于是在吴三桂这个口号的号召下,中原大地及周边少数民族兄弟同胞纷纷举起了抗清反满的旗帜。吴三桂军势如破竹,一度拿下云贵川陕甘湘桂赣闽浙十省土地,满清半壁江山尽贵吴三桂之手。

但吴三桂有个致命的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器小无远见,用商业术语来讲就是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布局,说通俗点就是野心不够大,谋划不周密。

拿下这么大地盘的吴三桂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他没有趁着康熙排兵布阵立足未稳的千载良机继续一鼓作气拿下京城,而是陷入了深深不可自拔的幻想之中。他从来没敢想过能把自己的老板揍得满地找牙,突然间有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从小没有过过好日子的吴三桂,此刻想吃红糖吃红糖,想吃白糖吃白糖。

于是他向清廷提出:我们不要打了,你在江北,我在江南,我们划江而治,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不是很好吗?

康熙假装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但暗中加紧调兵遣将,而吴三桂仍旧蒙在鼓里继续幻想憧憬着划江而治后土财主的美好生活。

但他没想到很快康熙指挥人打了过来,耿精忠、尚可喜却临阵倒戈,吴三桂见大势已去临场败阵也要过下穿龙袍、当皇帝的瘾。

吴三桂临死前的数月,他建国号为“大周”,并自称大周皇帝。

在吴末日余晖称帝后不久就死去,满清进军神速一举击破吴三桂部,三藩之乱至此尘埃落定。

李自成、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本可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鼎定中原大势,然而,由于此二人目光短浅,没有对长远的事情作出更为周密的规划,导致二人挽回地走向败亡。自成的败亡致使满清入关,而吴三桂的造反失败,彻底辜负了汉族百姓驱逐胡虏的夙愿。

倘若明末清初,赢了这两场关键战役中的任何一场,那么天下也许就没有满清的什么事情了,历史也将为之改写,但历史毕竟就是历史,他无法任由我们去想象,只是后人每当看到历史的长河在分水岭处即将作出抉择时,一股蓦然扼腕的叹息由此而发。

如果李自成、吴三桂真的能赢得其中一仗,那历史真的会改写吗?

文言文《黄鹤楼》原文加翻译加注释

崔颢-登黄鹤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黄鹤楼》 【年代】唐朝 【作者】崔颢 【体裁】七言律诗

诗词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崔颢头像

[1]晴川历历③ 汉阳树, 芳草萋萋④鹦鹉洲⑤。 日暮乡⑦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⑧。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名叫费祎的仙人,在此乘鹤登仙。也有人作昔人已乘白云去。 2.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 3.返:通返,返回。 4.悠悠:飘荡的样子。 5.川:平原。 6.历历:分明的样子。 7.汉阳:地名,现在湖北武汉的汉阳区,与黄鹤楼隔江相望。 8.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9.鹦鹉洲:在湖北省武昌县西南,根据后汉书记载,汉黄祖担任江夏太守时,在此大宴宾客,有人献上鹦鹉,故称鹦鹉洲。唐朝时在汉阳西南长江中,后逐渐被水冲没。 10.乡:故乡。 11.愁:乡愁。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 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不能复返了, 唯有悠悠白云徒然千载依旧。 白日下汉江(平原)之碧树清晰可数, 鹦鹉洲的芳草长得密密稠稠。 日已黄昏却不知何处是我的家乡? 面对江面上弥漫的茫茫烟波,让我愁绪油然而生。

分联详析

首联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仙人驾鹤杳无踪迹,鹤去楼空,眼前就是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 颔联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是诗中颔联。江天相接的自然画面因白云的衬托愈显宏丽阔大,受此景象的感染,诗人的心境渐渐开朗,胸中的情思也随之插上了纵横驰骋的翅膀: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人们留下什么才能经得起岁月的考验?她不是别的,她是任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割舍不断的绵绵乡恋、悠悠乡情。 本句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铺垫,因而成为深值关注和反复品味的名句。 诗中“黄鹤”所指甚明,除了实体“仙鹤”之外,它的指向应该是即“一切”之意。“不复返”,更是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如果说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那么“千载”则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时间和空间的组合产生了历史的纵深感和空间的开阔感,更加催生了浓浓的乡愁。 颈联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二句描述了美好的憧憬与动情的追忆,极富人情味:艳阳高照,碧空如洗。恍惚中,汉水北岸的树木化作久久思念的亲爱之人,伫立在眼前。和煦的阳光洒满江面,温暖着亲人。依稀间,鹦鹉洲上的芳草丛中走来一身正气、击鼓骂曹的祢衡,他面对黄祖的屠刀,视死如归,血洒碧草,正是无数浪迹天涯的游子浸满血泪的无私付出,才构筑了无数令人难忘的故乡。 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江上的雾蔼一片迷蒙,眼底也生出的浓浓迷雾,那是一种隐隐的泪花和心系天下苍生的广义乡愁,问乡乡不语,思乡不见乡。面对此情此景,谁人不生乡愁也无由。诗作以一“愁”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做到了言外传情,情内展画,画外余音。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传说李白登此楼,目睹此诗,大为折服。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严沧浪也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此为第一。足见诗贵自然,纵使格律诗也无不如此。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下这样的结论绝不是哪一个人,更不是我硬要往开封人脸上贴金。《唐诗三百首》是后人对唐诗的选集,就把崔颢这首诗列为七律诗中的第一首。可见对此诗的器重。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有人说此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但我以为也决非全部子虚乌有,李白写的有关黄鹤楼的诗,我手头就有两首:一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另一首为《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虽都与黄鹤楼有关,然皆另有所托,并非完全写景。同时他的《鹦鹉洲》前四句“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句法何其相似。其《登金陵凤凰台》诗亦如此,都有明显仿崔诗格调的痕迹。因此,既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两句非李白之言,承认崔诗绝好,对于李白来说还是可以认定的。《沧浪诗话》(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虽然有争议,如胡应麟称杜甫的《登高》为古今七律之冠,但也确是代表大家意见的中肯之语。这样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气就更大了。 以丰富的想象力将读者引入远古,又回到现实种种情思和自然景色交融在一起,有谁能不感到它的凄婉苍凉。这首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 传说李白壮年时到处游山玩水,在各处都留下了诗作。当他登上黄鹤楼时,被楼上楼下的美景引得诗兴大发,正想题诗留念时,忽然抬头看见楼上崔颢的题诗: 这首诗的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前写景,后抒情,一气贯注,浑然天成,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五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平调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己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颢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骊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颔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人黄鹤,杳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晴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文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合”,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后来李白登楼时,也诗兴大发,当他在楼中发现崔颢一诗,连称“绝妙、绝妙!”相传李白写下了四句“打油诗”来抒发自己的感怀:“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搁笔不写了。有个少年丁十八讥笑李白:“黄鹤楼依然无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诗辩解:“我确实捶碎了,只因黄鹤仙人上天哭诉玉帝,才又重修黄鹤楼,让黄鹤仙人重归楼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搁笔亭,以志其事。重檐复道,成为燕游之所。实际上,李白热爱黄鹤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连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黄鹤楼”。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黄鹤楼之名更加显赫。

作者简介

崔颢(hào),唐朝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士,(约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的作品『黄鹤楼』被严羽称为“七律第一”。他才思敏捷,擅于写诗,唐代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这些都是为了什么?很值得人们思考。 作品激昂豪放、气势宏伟。作品有《崔颢集》。 崔颢(公元704?- 754年),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艹捕)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他诗名很大,但事迹流传甚少,现存诗仅四十几首。

编辑本段戒显-登黄鹤楼

作品信息

【名称】《登黄鹤楼》 【年代】明末 黄鹤楼

【作者】戒显 【体裁】诗

诗词原文

谁知地老天荒后,犹得重登黄鹤楼①。 浮世已随尘劫换,空山仍入大江流②。 楚王宫殿铜驼卧,唐代真仙铁笛秋③。 极目苍茫渺何处?一瓢高挂乱云头④。[2]

注释译文

①地老天荒:亦作天荒、天荒地老,比喻时间久远。宋杨万里《谒永佑陵归途游龙瑞宫观禹穴》诗有句“禹穴下窥正深里,地老天荒知是非。”即此意。 ②浮世句:谓尘世间已经改朝换代了。此处尘劫借指明亡清兴。 ③楚王宫殿:代指朱明王朝。铜驼:典故。西晋索靖有远见,知天下将乱,指着洛阳宫门前的铜驼说:将会看到你在荆棘丛中。唐代真仙:指吕洞宾。传为唐京兆人,名岩,咸通中及第,曾任县令,后修道于终南山。元明以来称为八仙之一。传说他曾登临黄鹤楼,并在楼头吹铁笛。 ④极目句:谓极目远眺,远处是一片苍茫,不知通往何方。一瓢:出家云游僧人所用取水盛水之具,此处以之代指僧人,即显公自己。此句谓自己就此隐居于荒山野岭之中。[3]

诗词鉴赏

黄鹤楼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北端。详见禅僧《黄鹤楼》之说明。这首七言律诗是显公诗歌代表作品。本诗借黄鹤古楼千年屹立,阅尽世事沧桑,借万里长江亘古长流,淘尽千古人物,来寄寓显公自己深沉的国亡之恨,家破之仇。诗写得慷慨悲壮,雄浑有力,很有气势和力量。即使在历代咏黄鹤楼的诗歌中,亦可称得上为上乘佳作。[4]

后世影响

沈德潜评该首诗:“起有撼山岳、吞云梦之概。具此胸襟手笔,不管崔颢诗在上头也。惜无诗稿,于卷轴中得之。”这赞美推崇.

作者简介

戒显(1610-1672),明末清初江西建昌云居山僧。号晦山,灵隐具德弘礼禅师法嗣。俗姓王,名瀚,字符达,娄东(今江苏省太仓县)人。家世巨族,以儒为业。及长,为诸生之冠。明思宗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清兵攻入燕京,明亡。显公得讯,尽焚平日所习诗文制艺,舍俗出家。依佛门泰斗千华三昧老人,受具足戒。参具德弘礼禅师,得法为嗣。入匡庐,挂单于东林、西林、圆通、归宗诸名刹。清世祖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应聘由庐山归宗寺转云居山真如寺,任住持。于此兴残起废,易故鼎新,先后六年,重现唐宋祖庭道场。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移住湖北黄梅双峰寺,主持和发展四祖道场。清圣祖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继弘礼禅师住持浙江杭州灵隐寺,主修《灵隐志》,审阅《云居山志》。圆寂后,葬衣冠于西湖灵隐,其灵骸归葬云居山,塔墓至今犹存。显公家世书香,出身名士,兼通儒释,学殖渊博。著作丰富,主要有《云居赋》、《云居锻炼说》、《匡庐集》、《楚游录》、《现果录》等。

明末清初有两场关键战役,只要赢其中一仗,天下就没有

明末清初,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两场关键战役,这两场惨败的关键战役发生,表面上看似无关紧要,实则其战役的结局致使中国历史转向了有利于满清统治的方向。

在明朝末年,乃至清朝初年,面对山河破碎,胡虏南侵的局面,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明王朝自凌迟处死袁崇焕后,辽东九边彻底落入了满清之手,而崇祯可以依赖的仅仅只有最后一道屏障------山海关。

此时的大明王朝内有农民军大顺政权的流寇式打击,外有满清胡虏的南下,崇祯皇帝识人不明,用人不淑,最终大顺军攻入北京城,崇祯自缢于煤山。

闯王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拿下北京城后,为了兑现“闯王来了不纳粮”的承诺对待北京城内的地主官僚阶级严刑拷打。同时李自成还派出吴三桂的恩师等人携带四万两巨额白银前往山海关做统战工作,为了以防万一,大顺军还逼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了一封家书劝降吴三桂。

在大顺军高层自以为万事妥当只需安坐紫禁城静待吴三桂亲来受降即可。在李自成做着美梦时,一件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推翻了原先预案。引发这个茬子的不是别人,而是大顺政权李自成的得力爱将刘宗明。

刘宗明进入北京城后,一次,无意中听说有位秀色可餐叫陈圆圆的女子住在吴府,刘宗明当即兽性大发,荷尔蒙直线飙升,立即率人冲入吴府将美人陈圆圆强行揽入怀中,并将上前苦劝的吴襄打入死牢严刑拷打。

吴府家眷仆从逃出后立即赶赴山海关,将该事的来龙去脉禀明了吴三桂,吴三桂怒发冲冠,打消了原先投靠大顺军的想法,并回师山海关准备投降满清。

然而,改变历史的两场关键战役也很快发生在了李自成和吴三桂这两位时代豪杰的身上了,也正因为他们只是豪杰,而无法像多尔衮那样成为枭雄,才让这两位汉族豪杰无法用上天所赠与的天赐良机来改写历史。

那么究竟是在清末明初,究竟是哪两场关键战役,差点让满清失去了天下呢?

一、山海关之战。

1644年,吴三桂因不满大顺军倒行逆施的行为,便举旗倒向了清睿亲王多尔衮。李自成获悉后立即调遣大将刘宗敏率领6万军队向山海关开进,而此时得知大顺军开拔山海关的消息后,多尔衮命令清军急行军,最终大顺与大清同时抵达山海关。

次日,大顺军与吴三桂部展开了激烈的血拼,吴三桂砍不过野蛮的农民起义军,在即将败亡的形势下,吴三桂不得不亲自觐见多尔衮,并当场接受多尔衮“剃发易服”的命令,将自己的博冠峨带剃成了光葫芦票的“金钱鼠尾”,然后穿上满人的服饰,一副活脱脱的汉奸走狗形象。

多尔衮将吴三桂的汉奸嘴脸考察入微后,当即决定派出八旗劲旅绕道李自成部后方发动突然袭击,最终在八旗军和吴三桂部的前后夹击下,大顺军丢盔弃甲一败千里。

此战后,汉族用来防御北方满族胡虏的重要屏障山海关彻底丢失,八旗铁骑南侵一路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

由朱元璋刚刚建立起来的铁血汉家脊梁,被吴三桂这种民族败类彻底葬送,汉民族只得以孤城泣血的方式英勇与清军抗争“剃发令”,最终在满清残酷、疯狂的镇压下,汉民族彻底沦落为一条“断脊之犬”。而“胡人王朝不过百年”的历史宿命被满清长达两百余年的统治所打破。

二、吴三桂北伐战役。

1673年,康熙皇帝不顾天下初定,八旗入关战斗力直线腐化堕落的实情,悍然下令强行撤掉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番所辖故地。

吴三桂等人于同年举起“兴明讨清,蓄发易衣冠”的口号。虽然吴三桂个人的品行的确让人看不起,但当时满清刚刚入主中原不久即强推“剃发令”,导致中原汉族人民与满人间产生了深深的民族矛盾。吴三桂固然在满清入住汉地的过程中充当了无耻的汉奸先锋,在当时的大环境下,个人矛盾毕竟还是让位于民族矛盾的。

于是在吴三桂这个口号的号召下,中原大地及周边少数民族兄弟同胞纷纷举起了抗清反满的旗帜。吴三桂军势如破竹,一度拿下云贵川陕甘湘桂赣闽浙十省土地,满清半壁江山尽贵吴三桂之手。

但吴三桂有个致命的弱点,他的弱点就是器小无远见,用商业术语来讲就是没有长远的战略规划布局,说通俗点就是野心不够大,谋划不周密。

拿下这么大地盘的吴三桂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他没有趁着康熙排兵布阵立足未稳的千载良机继续一鼓作气拿下京城,而是陷入了深深不可自拔的幻想之中。他从来没敢想过能把自己的老板揍得满地找牙,突然间有了这么大一块地方,从小没有过过好日子的吴三桂,此刻想吃红糖吃红糖,想吃白糖吃白糖。

于是他向清廷提出:我们不要打了,你在江北,我在江南,我们划江而治,老婆孩子热炕头,这不是很好吗?

康熙假装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但暗中加紧调兵遣将,而吴三桂仍旧蒙在鼓里继续幻想憧憬着划江而治后土财主的美好生活。

但他没想到很快康熙指挥人打了过来,耿精忠、尚可喜却临阵倒戈,吴三桂见大势已去临场败阵也要过下穿龙袍、当皇帝的瘾。

吴三桂临死前的数月,他建国号为“大周”,并自称大周皇帝。

在吴末日余晖称帝后不久就死去,满清进军神速一举击破吴三桂部,三藩之乱至此尘埃落定。

李自成、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时代背景下,本可以一己之力扭转乾坤,鼎定中原大势,然而,由于此二人目光短浅,没有对长远的事情作出更为周密的规划,导致二人挽回地走向败亡。自成的败亡致使满清入关,而吴三桂的造反失败,彻底辜负了汉族百姓驱逐胡虏的夙愿。

倘若明末清初,赢了这两场关键战役中的任何一场,那么天下也许就没有满清的什么事情了,历史也将为之改写,但历史毕竟就是历史,他无法任由我们去想象,只是后人每当看到历史的长河在分水岭处即将作出抉择时,一股蓦然扼腕的叹息由此而发。

如果李自成、吴三桂真的能赢得其中一仗,那历史真的会改写吗?

明末四大才子

明末四大才子:冒辟疆、侯方域、陈贞慧、方以智陈贞慧(1604—1656),字定生。东林党魁、都御史陈于廷之子,明末诸生,为复社重要成员。曾与吴应箕起草《留都防乱檄》,声讨阮大铖。明亡后隐居家乡。其表彰抗清人物的散文,感情深沉悲痛。后人辑刻其遗著为《陈处士遗书》。

侯方域

(1618-1654),字朝宗。长于古文,尊唐宋八大家,有《壮悔堂集》。其散文往往能将班、马传记,韩、欧 侯方域古文和传奇小说手法熔为一炉,形成一种清新奇峭的风格,而尤以传记散文见长。《李姬传》》歌颂了明末秦淮名妓李香君明大义、辨是非,不阿附权贵的高尚品德。写品行高洁、侠义美慧的李香君,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同时也写反面人物阮大铖及其他人,均有声有色,形象生动。文字简练,叙事分明,情节曲折,具有短篇小说的特点。剧作家孔尚任后来借用《李姬传》的主题创作了戏曲《桃花扇》。

冒辟疆

(1611-1693)是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当时,国事淆于上,清议激于下。冒辟疆与侯朝宗,方密之,陈贞慧并称四公子,都是缔结复社的骨干,他们欲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在南京由吴次尾起草了《留都防乱揭》。历数阉党余孽阮大铖之流的罪状,吓得佞臣不敢出门,后阮大铖之流死灰复燃,复社受挫,冒辟疆险遭迫害。紧接着清兵南下,明王朝摇摇欲坠。大浪淘沙。吴次尾抗清殉国,方密之隐匿乡间,侯朝宗则降清做官去了。饱经风霜的冒辟疆,作为一介书生,空怀报国之心,便信效生于乱世的阮籍,陶渊明,归隐皋邑,更园为庵,啸傲园林了。 冒辟疆具有营造园林的高度才华,他善于学习,《游冒氏水绘园记》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因川为池,殆臻乐阿洞壑之美于斯为最矣!

方以智

(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浮山愚者等,兼有别号多种,是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方以智是安庆府桐城县凤仪里(今属安徽省枞阳县)人,出身世家。其祖父方大镇,曾任万历朝大理寺左少卿,治《易经》、《礼记》,著述宏富。父亲方孔炤,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崇祯朝官至湖广巡抚,通医学、地理、军事,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等著作,《明史》有传。方以智自幼秉承家学,接受儒家传统教育,曾随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宁、河北、京师等地,见名山大川,历京华胜地,阅西洋之书,颇长见识。成年后,载书泛游江淮吴越间,遍访藏书大家,博览群书,交友结社。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万物知识分享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qmsspa.com/70269.html

分享给朋友:

“明末之纵横驰骋(纵横之明末崇祯王朝)” 的相关文章

网站长尾关键词优化如何操作(网站长尾关键词优化如何收费)

网站长尾关键词优化如何操作(网站长尾关键词优化如何收费)

网站搜索引擎优化 劣化是今朝 许多 私司皆正在作的一个收集 营销,有着异常 没有错的性价比,然则 照样 有许多 私司对付 那一齐没有是很相识 ,好比 网站少首症结 词怎么劣化?那一齐便有许多 私司没有清晰 怎么作。昨天火源智库小编便为年夜 野具体 先容 一高。...

求职过程中的面试技巧和注意事项(有哪些求职面试小技巧)

任何年夜 教熟年夜 教卒业 后起首 要面临 的便是事情 里试。他们老是 念找到本身 合适 战感兴致 的事情 。卒业 后实的不易。假如 您能让本身 变患上更孬,让他们忘住您,您获得 那份事情 也没有是特殊 易。纵然 您影像深入 ,也很轻易 找到事情 。供职里试有哪些小技能 ?(文/宋九暂), 如...

如何做好一个企业的网站优化(企业网站优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如何做好一个企业的网站优化(企业网站优化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念要充足 施展 网站的最年夜 后果 ,便患上 对于企业的网站入止劣化,粗雕细琢的才能 更蒙用户迎接 。便会发生 某种信赖 感。从浩瀚 网站外怀才不遇。是以 ,重庆网拉私司以为 ,网站的业余化 对于执止有很年夜 的增进 感化 。 1、网页添载速率 那是重心。网页的添载速率 也会影响用户的体...

seo 需要掌握什么(为什么要seo)

自教SEO那么少空儿,感到 越相识 越没有相识 。忽然 领现,那个进修 便像是正在赓续 扩展 ,扩展 尔地点 的圈子,以是 那个圈子取中界的接洽 愈来愈多,随同 而去的是愈来愈蒙昧 。以是 ,做为一个及格 的SEO人,尔念尔不能不说口态很主要 ,更主要 的是尔要有多种口。您有如下九颗口吗? 1...

seo优化如何正确做好关键词链接(seo关键词排名优化新闻)

 曾经庆仄SEO 晓得,其真许多 SEO职员 正在劣化网站的时刻 皆是 对于次要症结 词入止排名。正在尾页 对于网站的目的 主症结 词入止排名是年夜 多半 SEOer的目的 战目标 ,一个孬的企业网站正在尾页的排名否以带去转移战支损。这么SEO若何 劣化baidu主页上的网站症结 词呢? 第一...

链接直接提交蜘蛛池能收录吗(如何手动提交蜘蛛没有收录的文章)

链接直接提交蜘蛛池能收录吗(如何手动提交蜘蛛没有收录的文章)

网站上线后许多 小同伴 皆出有支录。固然 一向 坚持 更新频次,然则 出有支录或者者支录比拟 急。是内容不敷 粗彩照样 结构 不敷 公道 ? 其真网站上线后,蜘蛛第一空儿找没有到新的网站,搜刮 引擎也没有 晓得您的网站上线了,以是 没有会支录。当然,一段空儿后照样 会被支录,但那个空儿是没有肯...

评论列表

掩吻二囍
2年前 (2022-07-14)

七言律诗诗词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①。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 崔颢头像[1]晴川历历③ 汉阳树, 芳草萋萋④鹦鹉洲⑤。 日暮乡⑦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⑧。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湖北武昌县,民国初年被火焚毁,1985年重建,传说古代有一位

極樂鬼1
2年前 (2022-07-14)

存幻想。但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却是让崇祯皇帝动了杀心,这就是“己巳之变”,皇太极率兵绕到遵化,破关后兵锋直指北京城,这是北京城第一次被女真人包围;虽然后来袁崇焕率兵来解了围,但崇祯皇帝心中却对袁崇焕所保证的“五

泪灼孤央
2年前 (2022-07-15)

人携带四万两巨额白银前往山海关做统战工作,为了以防万一,大顺军还逼迫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写了一封家书劝降吴三桂。在大顺军高层自以为万事妥当只需安坐紫禁城静待吴三桂亲来受降即可。在李自成做着

听弧念稚
2年前 (2022-07-15)

的方向。在明朝末年,乃至清朝初年,面对山河破碎,胡虏南侵的局面,以当时的形势来看,明王朝自凌迟处死袁崇焕后,辽东九边彻底落入了满清之手,而崇祯可以依赖的仅仅只有最后一道

辙弃雨铃
2年前 (2022-07-15)

中所述,冒辟疆的父亲历任吴楚,“辟疆不时省亲,所过名山大川,往往按图考记,留连不忍释去,其故衡湘诸胜,雄览博采,咸得备于简编”。而于浙江兰亭,烟雨楼,西湖诸胜,他也加以研集。明亡他 “结庐乡国”,追忆向之所历者,乃构石为山,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