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之春黑客攻击(阿拉伯之春网络攻击)
本文目录一览:
阿拉伯之春的事件经过的陈述
是西方媒体所称的阿拉伯世界的一次革命浪潮。自2010年12月突尼斯一些城镇爆发民主运动以来,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911”是如何影响阿拉伯之春的?
这种评价是一种“割裂式的论点”,它意在表明一种常见的“内外因观”,即内因决定了本质,外部的干预不一定有多大效果。但实际上,我们觉得这种论点是很轻率的,因为历史的进程并不是“二分法”式的肤浅,而是一种相互递叠、层层涟漪的推进关系,就像基因选择一样,每一个部分都要贡献出最具参与力的部分,从而在可靠的或然中推进面目纷呈的必然。我们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是“911”催生了阿拉伯之春,只不过是通过那种“递叠和涟漪”式的机制来完成了这一或然链的构造。当然,这种推论链的每一步其实都是有很大不确定性的,它不是一个完美的唯一性路径选择。但是,它的形态分布是可以被估测的,也就是说,作为一个结果它是不确定的,但是作为一个收敛的集合,它是确定的。复杂的或然链:“911”是如何影响阿拉伯之春?当恐怖分子发动“911”袭击之后,美国前所未有的慌乱和凌乱了,这是美国本土遭遇到的第一次实实在在的攻击(二战时的珍珠港偷袭不算),小布什总统用“不站在我们这边,就是站在敌人这边”的“分类法”来处理国际关系,帝国不仅要紧急处理恐怖袭击对市场的伤害,也要展现它可怕的报复实力——发动了两场战争,即使后来伊拉克战争被证明跟恐怖袭击无关。前者需要美联储的持久低利率政策和“美国梦的住房消费计划”,后者则需要庞大的财政赤字和经济负担,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估计至少是3万-5万亿美元。如果要是站在全球经济维度,“911恐怖袭击”引发的其实是美国一个庞大的需求刺激计划,美国用长期低利率和房地产消费不仅是维持甚至比过去要远远强化了美国对世界的需求。2002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标志着美国告别1800多亿美元的平均贸易逆差水平,在以后的年份快速飙升至8000亿这个级别以上的水平。美国进入前所未有的主导“世界需求”时期。美国人除了将大量财富变成军火投掷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土地上,美国人也用不断飞涨的房价作为担保,透支借钱消费,并创造出莫名其妙的金融衍生品,为以后充当“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埋下伏笔。随后发生了什么?我们会发现,这个时点也恰恰是中国、印度、墨西哥以及东南亚诸国进入产业升级阶段,例如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开始重型化(当然中国更明显一点),石化、汽车以及大量装备制造业崛起。中国制造慢慢从衣服衬衫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慢慢升迁至技术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中印等新兴市场国家房地产消费开始猛烈升温,房地产行业对GDP的影响不断加深……我们相信,产业的升级和经济重型化同“911恐怖袭击”引发的美国庞大的需求刺激是有绝对相关的。大量企业从外部需求中卖出产品获得资本,大量中国企业家从出口衣帽轮胎到梦想炼油造车,或者转型做房地产。从这个角度看,恰是“911袭击”给刚刚加入世贸,深入参与全球贸易体系的中国巨大的推动,中国政府获得大量的外贸盈余转化为本国的高货币基数,中国企业家则从外部需求中获得大量的资本盈余急速推动产业升迁。新兴市场国家在“911袭击”诱致的需求刺激下,急速提高对能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不仅要计入传统的全球油田资源分布版图(例如沙特等国),新兴市场强国还不得不去那些“西方大国控制不严或者撤出”的地区抢占石油资源:例如安哥拉、苏丹、利比亚、埃及。这些非洲的阿拉伯国家大多实施的是独裁或者威权政治,共同特点是国有经济名义下的家族经济。新兴市场国家产业升级引发的能源需求暴增使得这些国家统治者阶层赚得盆满钵满,也推动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强劲增长。比如非洲在2002年之后的经济表现是非常耀眼的,一改过去“黑暗无望”的历史,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带来的,而是新兴市场大国带来的。而新兴市场国家的需求拉动又来自“911”之后的美国需求拉动,这其实是一个不断放大的“环”。但是这些非洲的阿拉伯国家尽管经济增长不错,但是它的国内问题和冲突却被放大了。亨廷顿曾经解释过这种令人费解的现象“好的经济表现往往带来政治动荡”,他认为好的经济表现会提高民众对政治的期望,从而形成社会动员,同原来的政治框架产生冲突。他这个解释在政治学上是合理的。但仅仅在经济层面考虑,也能推导出这个结论。因为威权政治下的经济分配有着很大的权力支配市场的因素,对非洲能源需求暴增的好处大多被独裁者家族及其裙带瓜分了,虽然有水涨船高的效应,但普通民众是能看到社会差距和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从生产角度看,新兴市场大国不仅提高了对非洲的能源需求,也向非洲出口大量商品。由于非洲的威权政治体制并没有激励提高本国的产业水准,而是坐享“资源红利”,这无疑落入了“资源的诅咒”:过度关注资源行业,而不注意其他行业和人力资本的培养。那么加上新兴市场大国的产品输入,不仅填补了这些国家的需求,而且也冲击了原有的传统行业(比如纺织工业),造成了大量的失业。于是一个奇特的现象诞生了:这些非洲国家的经济增长、通胀上升、基建也在改善,但基尼系数扩大,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失衡、基尼系数扩大、通胀上升、失业率尤其是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这几乎是最容易造成社会动荡的经济背景。凡是发生“阿拉伯之春”的国家都几乎有着相似的背景环境。当然,我们要指出的是,这些背景并不是充分条件,却是必要条件。“阿拉伯之春”的发生方式和时点是偶然的,但是它发生的动力机制是必然的,而它发生的动力机制,通过或然链的解析,其实在“911袭击”后就已然在培育、生长和壮大。
卡塔尔为什么一夜之间被很多国家“拉黑”了?
纵观各国给出的理由,好像有统一口径,大都是指责卡塔尔支持恐怖主义活动并破坏地区安全局势。对此理由,卡塔尔方面觉得很委屈。卡塔尔外交部当天晚些时候发表声明认为“拉黑”行动“毫无缘由”。声明指出,卡塔尔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海合会)成员国,遵守宪章,尊重其他国家,从不干涉其他国家内部事务,履行着反对恐怖主义和激进行为的义务。换言之,我们都是好兄弟,我也尽心反恐,你们怎能找这个借口整我?
最直接的原因是伊朗因素,最直接“导火索”是卡塔尔埃米尔(国家元首)塔米姆讲话“泄露门”事件。
在中东,几乎一切问题的根本症结都与教派对立有关联。大的背景是,以逊尼派为主的沙特与以什叶派为主的伊朗势不两立,两位“老大”是一对宿敌。多年来,属于沙特阵营里的卡塔尔与伊朗暗地里眉目传情,卡塔尔“站队”不坚定,让“老大”沙特颇为不爽。
更让沙特等国火冒三丈的是,上个月伊朗大选鲁哈尼实现连任后,卡塔尔埃米尔与其通话,公开表示希望与伊朗进一步推进合作关系。紧接着,“泄露门”事件“不合时宜”地接踵而至。
“泄露门”事件大致情况是这样的。上月底塔米姆发表讲话时公开支持伊朗,称伊朗是本地区和伊斯兰教的中心所在,与伊朗紧张关系升级是不明智的。卡塔尔方面随即对此否认,坚称是黑客入侵伪造了讲话内容,并请求美国中情局介入进行彻查。
卡塔尔的所作所为被沙特视为触碰了红线,不得不执行“门规”“家法”,大有联手“清理门户”的势头。
人常说做人不能太高调,卡塔尔突陷断交危机恰恰是其近年来“太高调”的后遗症。地处波斯湾的卡塔尔是一个人口200多万、领土1万多平方公里的袖珍国家,但新世纪以来卡塔尔有“小国大外交”抱负,称得上是中东的“新加坡”。
依托油气财富和半岛电视台的影响力,这些年卡塔尔在国际舞台上频频出镜,风光无限。多哈成为地区的航空中心,卡塔尔主权基金四处投资,经常赞助高等级体育赛事。别的不说,卡塔尔曾经举办2006年多哈亚运会、2011年亚洲杯足球赛,并获得了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的举办权。
在中东事务上,卡塔尔也屡屡“独树一帜”,不把“老大”沙特放在眼里。比如,卡塔尔一直支持哈马斯和埃及的穆兄会;卡塔尔认为沙特与伊朗应该握手言和,伊朗必须被纳入海湾地区安全框架内。而这些,恰恰是犯了沙特的大忌。
还有一个是美国因素。上个月,美国总统特朗普访问中东,把海合会和伊斯兰世界一些国家领导人召集在一起开会,其中一个信号是对伊朗强硬。“泄露门”表明,卡塔尔分明没把这次会议达成的共识放在眼里。所以,不排除美国不高兴,沙特拍案而起,触发了此次断交危机。
而这,也恰恰说明,由于自身体量小,尽管富得流油,卡塔尔想玩“大外交”,还是得掂量掂量自己的分量。一个直接的灾难性后果是,眼下卡塔尔所有的陆路通道被封成为孤岛,其食品主要通过沙特陆路运输入境,卡塔尔民众日常生活都面临窘境。
不过,不打不闹就不是中东,外交摩擦在海湾地区很常见。此次危机还在发酵,但会不会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目前还很难说。海湾地区是世界能源供应战略要地,卡塔尔是欧佩克成员国,生产全球三分之一的液化天然气。此番断交危机必然引发全球油气价格波动,全球政商界都在高度关注事态的发展。
总之,中东的“拉黑”游戏再度说明:高调有风险,出言需谨慎。
中国有句古话,叫唯恐天下不乱,这用在中东可谓是恰如其分。这不,当巴以问题悬而未决、叙利亚和也门战火不歇、“伊斯兰国”依然嚣张的当口,卡塔尔的“断交危机”横空出世,国际油价应声而升,乱上添乱的中东新鲜出炉的“拉黑游戏”在国际上算是赚足了眼球。
5日,巴林、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埃及、也门不约而同地宣布与卡塔尔断绝外交关系,限令卡塔尔外交官48小时内离境,并禁止卡塔尔公民前往这些国家。与此同时,各国还宣布切断与卡塔尔的海陆空交通联系,有的还限令卡塔尔公民在一定期限内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