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做饭技巧 > 正文内容

黑客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原理)

hacker2年前 (2022-07-27)做饭技巧72

本文目录一览:

量子物里有上帝掷骰子吗,相对论有时间的形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是关于量子论的故事。量子论是一个极为奇妙的理论: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在科学家中间引起了最为激烈的争议和关注;从现实角度来说,它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变化和进步;从科学史角度来说,也几乎没有哪段历史比量子论的创立得到了更为彻底的研究。然而不可思议的是,它的基本观点和假说至今没有渗透到大众的意识中去,这无疑又给它增添了一道神秘的光环。将带你做一次量子之旅。我们从神话时代出发,沿着量子发展的道路,亲身去经历科学史上的乌云和暴雨,追逐流星的辉光,穿越重重迷雾和险滩,和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们并肩作战。除了回顾基本的历史背景,我们还将向着未来探险,去逐一摸索量子论面前的不同道路,闯入人迹罕至的未知境地,和先行者们一起开疆扩土。让你惊叹的,不仅仅是沿途那令人眼花缭乱的绚丽风景,更来自于你内心深处的思索和启示——那是科学深植在每个人心中不可抗拒的魅力。书中以极具诙谐但又不乏科学严谨的口吻叙述了经典物理和量子力学的碰撞,以及量子力学从无到控制整个微观世界的艰难发展历程,回顾了一些我们曾经学过的经典实验。

---------------

读《时间的形状》

第一部分:概览

前不久,买了本超级好书《时间的形状》,读后忍不住拍案叫绝。

一直以来,我都关注科普类书籍,但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就是名号越大的科学家,写出来的东西越难看,像霍金那本风靡全球的《时间简史》,我就觉得徒有虚名。以我这样坚持苦心钻研的理科生,都看不懂一两成,我相信绝大多数人买了去也只是当摆设。后来我读了美国记者约翰·霍根(John Horgen)写的《科学的终结》,还有香港商人曹天元写的《上帝掷骰子吗》,才发现业余写手写出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妙趣横生,让我受益。而这本《时间的形状》横空出世,更让我觉得震撼!

前段时间,我废寝忘食,埋头苦读,在作者的引导下,或闭目沉思,或伏案推演,享受着思维游戏的盛宴。结合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和向义和编的《大学物理导论》,我终于将全书顺利读完,并在每一处有感悟、有疑惑、有建议的地方都做了批注。激动之余,我忍不住给作者汪洁的博留言,赞其是“古今中外科普写作第一人”!

全书可分四大部分:

第一部分(前言-第五章)遵循历史线索,由浅入深地介绍了相对论。这部分是知识铺垫,大部分内容都可以借助中学物理知识和一点点的想象力就可以理解和领悟。在此,我也要像作者一样高声疾呼,相对论绝不是什么玄妙的知识,普通大众都应可以理解。记得几年前和单位同事的一次聚餐,我跟其中一个(学阿拉伯语的大学毕业生)说:“我今天读了一下午的狭义相对论,觉得有些明白了。”这位同事立即以一种疑惑和不屑的眼神看着我,说:“全世界都只有几个人懂,你能明白?”我希望以后类似这样的对话越来越少。

第二部分(第六章)别出心裁地讲述了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和一段让人心酸的文革史,这貌似与科普无关,但实际上与主题密切相关,因为科学是经世致用之学。巧合的是,爱因斯坦也是一位社会活动家,他给罗斯福总统的信就改变了世界,他也差点成了以色列的总统。他对社会主义很有研究,对计划经济和集权主义非常反感。我由此也想到了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和对相对论的攻击,还有那个“一百个0加起来,还是0”的故事。爱因斯坦的一些遭遇,和他的中国弟子们在中国的遭遇,是如此相似。科学理论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科学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实在是人类的悲剧。

第三部分(第七章-第十章)对在相对论基础上得出的宇宙观进行了一些引申,内容涵盖了当今各类科普书中诸多时髦的概念,比如时空穿梭、星际旅行、星际贸易、光锥图、果壳宇宙、定域性和实在性之争、超弦理论等。这些都无法再用中学物理知识解释,一般人的智商也很难完全理解,只能是了解一些基本的思想,总之,这部分适合当故事看,某些章节读不懂,或者不感兴趣,完全不影响对其他章节的阅读,也不影响对于相对论的掌握。

第四部分(后记)是作者的自白,太精彩了!作者为了写这本书,废寝忘食,耗尽心血,而且不计报酬。作者一颗献身科普的拳拳之心,实在让人感动,兹将作者最后一段让人动容的话摘录如下:

我这辈子最大的愿望之一是,在我老得快要死掉的时候,收到几张全世界知名的科学家的信或者卡片或者电子邮件什么的任何东西,上面说:年轻的时候曾经看过您写的一本好像是科普类的书,虽然名字和内容现在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我记得我当年看完以后就毅然投身物理学,以至于有今天的一点点小成就,非常感谢您,祝您一路走好。

如果真有这样的一天到来,我想我会带着非常愉快的心情上路,这远比能睡进豪华骨灰盒,住进豪华墓地来得重要得多。

第二部分:收获

我之所以对该书如此痴迷,是因为它给了我实在太多的收获,兹列举如下,作为自己学习的一个总结:

一、领悟了奥康的剃刀原理(书中叫奥卡姆剃刀原理)。以前从一本含混晦涩的哲学书里看到这一概念,没搞明白,也没留意,而本书中作者举个简单的例子,就让我领悟。

二、学习了辛普森佯谬。一个简单却很有意思的佯谬,以前孤陋寡闻,现在第一次听说。

三、纠正了头脑中“伽利略去世和牛顿出生是同一年”的常识性错误,知道了儒略历和公历的区别。同时,经进一步查证,确定了麦克斯韦去世和爱因斯坦出生是同一年。四位前赴后继的科学伟人,竟然有如此巧合。

四、了解了一种巧妙的测量光速的办法:索菲的旋转齿轮法。真的很巧妙,而且很好懂,想不通为什么不写进高中教材。

五、终于理解了麦克尔逊-莫雷试验的原理,尤其是其控制误差的思想令人拍案叫绝。

六、真正理解了惯性系、非惯性系的概念,从而真正理解了牛顿运动定律。中学五年的物理学学习,居然一直以为牛顿运动定律自然成立,从来没思考过非惯性系的概念。后来读《大学物理导论》一书时知道了还有不符合牛顿运动定律的反例,也就是非惯性系,但没深入思考,在书中提到“惯性力”这个概念时,我居然在其中批注道“提出这个假想概念毫无意义”。但这次结合本书,又查了网上的几篇论文,我终于把这一堆乱七八糟的概念彻底想通了,真的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前中学的物理真他妈的白学了!

七、真正理解了“物理规律保持不变”这句话的含义。以前总觉得这句话比较玄,以前的书里也从来没就这句话做过解释。本书举了个简单例子,就让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含义是如此简单。

八、真正理解了狭义相对论。掌握一个勾股定理,就完全能自行推导出洛伦兹变换公式,一般先推“时慢”,再推“尺缩”。比较难理解的“车库佯谬”(书中称“长棍佯谬”),我觉得自己也差不多能想通了。说实在的,就狭义相对论这点东西,高中生完全可以理解。要不为什么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里都有这方面的详细介绍呢?很遗憾的是我以前上学时的物理教材中没有,而市面上那些科普类书籍又都写得太差,导致我到今天才彻底弄明白。

九、理解了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这一收获是空前的。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想通,甚至一度以为广义相对论是玄学,但结合这本书,并参照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后,才知道广义相对论的基本思想很容易理解。当然,鉴于更深的广义相对论牵涉到非欧几何,这是我的盲点,所以我认为自己对整个理论只懂了三成,第一成是等效原理,第二成是引力或加速度能使光线弯曲,第三成是圆盘实验。但就这三成,恰恰是最基本的思想。非专业人士理解广义相对论,也就需要了解到我这种程度即可。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暂时只介绍到第二成的内容。

十、以前单知道光速是物质速度的极限,现在还知道光速也是信息和能量传播速度的极限。

十一、头脑中确立了宇宙中任何物体的在时空中的运动速度都是光速的概念,知道了光速可能是宇宙时空的一个几何性质。但这貌似只是爱因斯坦的大胆猜想,理论上如何推导,书中也没介绍。但这个猜想是如此之美,我同作者一样,不得不相信它。

十二、知道了哥德尔的另一个成就,即在广义相对论中发现了允许时空循环的解。以前单知道他那石破天惊的的“哥德尔定理”(克莱因的名著《数学:确定性的丧失》就是专门论述他的这一思想的)。

十三、了解了闵可夫斯基空间,相应地理解了世界线、光锥等概念,名字都很玄,原理其实很简单,中学生都能理解。

十四、更深地理解了双缝干涉实验的意义。

十五、第一次了解了EPR实验、贝尔不等式等概念以及科学界在定域性和实在性之间的争论。

最后还要加上一点收获,即第一次知道中国出了个潘建伟,还有一个黄伯伯。

当然,本书还有其他更丰富的内容,一部分我以前就曾了解,如麦比乌斯带、多维、超弦理论等,因此没列上去,一部分则是我不太感兴趣的,如时间旅行、星际旅行和星际贸易,也没列上去。穿越是目前最为时髦的话题,但我一直认为是在扯淡。即便在理论上有虫洞模型,有哥德尔关于时空圈的解,但由于人类目前的技术及人类体质的局限性,穿越是绝不可能的。我对于此类脱离科学基础的玄学,始终抱有抵触情绪,也没兴趣进一步探讨,这是我的思维和视野的一个局限。

第三部分:亮点

全书的亮点实在太多,我文笔拙劣,只能给出如下一个简单的总结:

一、通俗易懂。本书是真正面向大众的科普书籍,作者在全书中讲述了大量深奥的概念和理论,但全部采用最朴实的陈述,最巧妙的引导,让读者易于理解。一个初中水平的读者,理解全书80%的内容完全没问题。很多概念,我以前反复看过很多别的书都没搞明白,但看了本书都能恍然大悟。我实在太感谢作者了!

二、轻松活泼。本书行文,绝不如教科书似的死板。偏深奥的概念,作者经常会来个巧妙精当的例子,让你恍然大悟。过于复杂的思想,作者会设计几个人物对话,如剥笋般层层解析,让你渐入佳境。古今科学巨人,都在作者设计的舞台上做着精彩的表演,随时可以跳出来与我们对话。牛顿带着仅有的两位学生TOM和JERRY做水桶实验,爱因斯坦化身警长侦破泡利和狄拉克的情杀决斗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有限引用的几个数学公式,都是点睛之笔,比宣称一个数学公式都不用的霍金强万倍!

三、风趣幽默。作者有说相声的潜质,里面很多文字都让我捧腹。我只举一个例子,专利员爱因斯坦在局长面前演算洛伦兹公式,让局长大为叹服,但当爱因斯坦惴惴不安地提出要升职的请求时,局长马上板脸正色说要公事公办。在作者笔下,出道前的爱因斯坦居然混得如此之惨,这让我们忍俊不禁。

一个人写科普书写到如此水平,实在是一个奇迹!我实在是佩服到五体投地!古今中外,迄今为止,我真的还没有发现谁写书的水平超过这本书。也许是我阅历有限,没看到更精彩的书,但作者极力赞扬的《上帝掷骰子吗》(作者曹天元)和《万物简史》(作者比尔·布莱森),我都觉得其实并不如本书。有人说我这个吹捧太过了,作者本人也谦逊地认为自己比不上曹天元和比尔·布莱森,但我还是坚持认为作者排第一,曹天元排第二,至于比尔·布莱森,我没发现他的《万物简史》特别精彩,第三我愿意给霍根,就是那个小报记者。

总之,《时间的形状》这本书实在太契合我目前的知识水平了,给我的收获实在太多了,给我的震撼实在太大了,所以我尤其偏爱这本书。

第四部分:商榷

越是喜欢一本书,就越会鸡蛋里挑骨头,于是,我也想就书中的一些小小细节与作者进行一番商榷,完全是个人想法,幼稚之处敬请作者原谅。如下:

一、第10页关于奥卡姆剃刀原理的调侃,把“王刚”改为“李刚”可能会更加无厘头。

二、第16页初次出现谢耳朵时,建议做个注释,毕竟不是人人都看过美剧《生活大爆炸》的。起初我怀疑是我out了,但我问了身边其他几位年轻人,貌似也都没看过。

三、第16页,一元二次方程aX2+bX+c=Y,按通用写法,Y应该写成0,否则容易被当做二元二次方程。

四、第21页,按照作者的描述,其对惯性系的理解是“互相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其实这是一个“惯性系对”的概念,而一般物理学教材上的对惯性系的定义(也是传统定义)都是说“惯性系就是指牛顿第一定律成立的参考系”,这两个定义是有本质区别的,传统定义要狭隘得多。比如,两个在传统定义下不是惯性系的参考系,如果互相相对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按本书的的定义,仍可理解为惯性系对,二者遵循的物理规律也确实相同。世界上本来就没有绝对的静止和运动,没有绝对的速度,也没有绝对的加速度,因此,单独说一个参照系是惯性系或是非惯性系其实都是不科学的,只能说两个参考系互为惯性系对或非惯性系对。也就是说,本书的定义(即“惯性系对”的概念)更加普适,也更加深刻,我是赞同作者的这种理解的。但是,如果作者能对两个定义的异同做一个小小的解释,可能效果更佳。

五、第30页介绍胡克时,只提到了他的弹性定律,其实不妨再提提他第一个发现了细胞。胡克的一生成就卓著(牛顿的成就其实胡克至少有一半的功劳),但不幸的是他性格偏执,更不幸的是与牛顿这样的科学巨匠和卑鄙小人出生在同一个时代,于是被疯狂打压,几乎被历史遗忘。今天的我们,不妨多提提他的一些成绩。

六、第31页关于牛顿的水桶实验,有一点遗憾。水桶实验是牛顿为了证明绝对空间的存在而设计的,但是,既然后来狭义相对论已经否定了绝对空间的存在,那么牛顿对水桶实验的解释肯定应该是错的。那到底错在哪呢?很遗憾,本书没有介绍。我想作者肯定知道“马赫原理”。马赫为了批判牛顿对水桶实验的解释,提出了一个具有相对性思想的原理,即:水桶中的水之所以凹下,并不是水相对于绝对空间在转动,而是由于水和宇宙中其他(所有)物体的相互作用造成。我们可以想象两种情形:第一,如果水桶的厚度达到几公里几百公里(即质量达到一定级别),水不动,而水桶转动,也可能导致水面凹下。第二,水桶还是那么薄,水不动,但宇宙中所有其他物体包括水桶在内都围着水转动,也可能导致水面也会凹下。这个思想深深影响了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在多个场合都指出相对论的提出马赫功不可没。值得一提的是,马赫原理无论对于狭义相对论,还是广义相对论,都有启迪性作用。首先,批驳了绝对空间的存在,引出了狭义相对论。同时,关于物质的惯性质量是来自于与外部物体的相互作用,则引出了广义相对论。马赫原理如此深刻,如此有趣,而又如此简单(初中生大概都能想明白),是科普书籍的绝佳题材,作者居然漏讲了,实在有点可惜。

七、第44页,讲麦克尔逊-莫雷实验时简要介绍了双缝干涉实验,后面第228页又再次提到该实验,前后两次出场,各有侧重,前者是引出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后者是证明上帝掷骰子。但我发现后面对这个实验的概述性介绍居然比前面着笔还多,甚至还有配图,这可能不大符合常规。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双缝干涉实验的人来说,当然应该希望在前面讲得越详细越好。

八、第44页倒数第二行,两处把“麦克尔逊”写成“迈克尔逊”,应纠正。既然全书多处都用“麦”字,那就全部都用“麦”字吧。

九、第46页对于麦克尔逊-莫雷实验的关键点,过于惜墨如金。第47页的图,甚至都没标识一下l、v、c等,也完全没写推演过程,这导致我反复研读了相关部分后还是没懂,最后翻了《大学物理导论》,参考了它的配图和公式推导,才把这个关键点搞明白。其实这一部分仅仅牵涉到的一点中学数学知识,作者完全可以把这个过程写出来。

十、第48页,为了增加趣味性,建议加个八卦:“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麦克尔逊至死依旧留恋“可爱的以太”,而且终生为自己的实验引出相对论这一怪物而懊悔不已。”如果还想进一步八卦,可以把历史上那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故事(即千辛万苦想证明自己的某个想法、结果设计出来的实验反倒证明了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多列举几个,如珀松亮斑、爱因斯坦光电效应、爱因斯坦EPR实验、贝尔不等式等。

十一、第55页下面部分,作者为了说明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都不变,设计了电磁波震荡速度的例子和火车厢报数的例子,但我觉得并不具说服力,因为作者的例子都只说明了频率不变,但决定速度的还有波长。按照经典力学的观点,在一只沿着水面飞行的蜻蜓眼里,水波虽然频率不变,但波速却会随着蜻蜓自身的飞行速度变化而变化,推而广之,当我以光速与一条光线同向飞行时,在我眼里,光变成了一种“驻波”,虽然其频率一直保持不变,但波长却为0,所以速度为0。当然,这不符合相对论观点。总之,在我看来,光速在任何参考系中保持不变这一结论是很难通过传统认识来类比的,也是没法用现实中的例子来解释的,只是因为电磁学实验都不约而同发现了它不变,麦克斯韦方程的美感也要求它不变,最后,连目前最精确的MM实验也无法证明它变了,所以暂时只能当它是一个公理,然后用它来推导其他结论(如“尺缩”和“钟慢”效应)。至于你如何接受这个公理,只能靠你自己去想象,去逼迫自己承认,我无法给你通俗简洁的解释。

十二、第81页,论述空间收缩时,有一个很重要的结论居然漏讲了,即“在与运动垂直的方向,无尺缩效应”,而对这一结论恰好有相当简单、而且相当有趣的解释,正适合作为科普书籍的话题,《大学物理导论》中便有一段“火车钻洞”的文字:

设在山洞外有一列火车,车厢高度与洞顶高度相等。现在使火车匀速地向山洞开去,这是它的高度是否和洞顶高度相等呢?或者说,高度是否和运动相关呢?假设高度由于运动而变小了。这样,在地面上观察,由于运动的车厢高度减少,它当然能顺利地通过山洞。如果在车厢上观察,则山洞是运动的,由相对性原理,洞顶的高度应减少。这样车厢势必在山洞外被阻住。这就发生了矛盾。但车厢能否穿过山洞是一个确定的物理事实,应该和参考系的选择无关。因而上述矛盾不应该发生,这说明上述假设是错误的。因此,在满足相对性原理的条件下,车厢和洞顶的高度不应因运动而减小。也就是说,垂直于运动方向上的长度是不变的。

当我把这段文字打出来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个解释其实跟网上有名的“车库佯谬”(也就是本书中的“长棍佯谬”)类似,照这么看,向义和的这个证明似乎也不牢靠,也不具备充分的说服力,否则那个“长棍佯谬”倒是可以证明“在运动的方向上长度也不变了”。“长棍佯谬”最终被证明了是佯谬,那向义和关于“火车钻洞”的解释是否可以认为也是一个佯谬呢?我茫然了!

反正,爱因斯坦到底如何证明在与运动垂直的方向上无尺缩效应的,我还真不知道。小舅子的物理教材中只是简单地写道“经过严格的数学推导,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而本书第71页作者在推导钟慢效应时的一段话也自发地默认了这一点:

当我手上的光子钟来回折腾时,你的飞船就会从A位置飞到B位置,那么我将会看到你手上那个光子钟里面的光子走过的是一条斜线,这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光子飞过的路径在我眼里不是斜线的话,光子必定飞到光子钟外面去了。现在我们运用光速恒定不变的原理,因为宇宙飞船上的光子飞行的路线比我手里的光子更长了,也就意味着,当我手里的光子钟“滴答”一次的时候,飞船上的光子钟还来不及“滴答”一次呢。换句话说,当我手里的光子钟“滴答”了10亿次的时候,我看到飞船上的光子钟可能只“滴答”了5亿次。

我第一次读到这段话时,便留有疑惑。虽然说斜线确实要比直线长(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总要长于直角边),光子钟滴答一次的时间确实更长了,但本着想象无极限的原则,我要是大胆地假设飞船上的那两面镜子之间的距离压缩了呢(其本质就是在垂直于运动的方向上发生了尺缩效应)?这样虽然是斜线,但可能跟原来的直线一样长、甚至更短呢!那是不是可以证明钟不变甚至钟变快了呢?

当然,我也知道我这个大胆的假设是没意义的,因为它对于解释世界没有任何用处,甚至肯定会与实验观测相违背。既然没用,利用奥卡姆的剃刀原理,就可以摒弃这个假设,而承认其反面,即在与运动垂直的方向上无尺缩效应。

照这么看,“在垂直于运动的方向上无尺缩效应”这个规律可以当作狭义相对论的一个基本前提,甚至可以把它跟狭义相对论的另外两个前提条件并列,作为第三个前提条件,而不是像那本教材里说的,是靠严格的数学推导出来的。如果不把它当作前提,我们会发现推导钟慢效应的过程根本就无法自圆其说,而且向义和的“火车钻洞”也有佯谬的嫌疑。

不知道作者怎么看。

十三、第92页提及了上了断头台的路易十六,其实,我个人感觉查理一世这个名字比路易十六更加无厘头。世界的近代史就是以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作为开端,《查理一世被推上断头台》是我们以前小学历史课本世界史部分的第一章,我这辈子都无法忘记。如果我是作者,我会倾向于用查理一世。当然,这不算是个问题。

十四、第95页作者列举了几个佯谬,在第120页详细解释了前两个,但对后两个则只是在第270页的后记中给了寥寥几句解释,并建议读者自己上网去搜答案,这不太好。因为网上关于这些佯谬大家都争论得面红耳赤,我们急需作者这样的专业人士给我们经典的指导。另外,作者认为长棍佯谬必须考虑重力对时空的弯曲效应,我却看到很多人都是在狭义相对论层面进行解释的,而且我也比较赞同。不知道作者到底是怎么解释这个佯谬的,希望在本书再版时写进去。至于潜水艇佯谬,太难了,我彻底没想明白,也希望作者能一以贯之地用简单通俗的语言给我们讲解一下。

十五、第106页最上面,爱因斯坦在心里暗骂一声文盲,然后说了一些话。这太过突兀!毕竟,爱因斯坦还是赞同消防局长的把电梯开上去引爆这一建议的。所以我觉得爱因斯坦的话应该先肯定一下局长的建议才合理。反正我读到这里觉得挺别扭,我还以为爱因斯坦有什么别的好办法呢!

十六、第111页,图5-1是为了说明小球的轨迹在地面的人看来是抛物线。可以再挖掘一下,即:如果电梯是匀速直线下降,则小球的轨迹是斜线,并没有弯曲。只有电梯是自由落体运动时,小球的轨迹才弯曲。但是,电梯匀速直线下降的状态跟引力场并不等价,自由落体的状态才有加速度,才跟引力场等价。也就说明了,只要有加速度,就会看到运动物体的轨迹弯曲现象。

十七、第109页介绍等效原理的这一节总体思路是先说明加速度与引力场等效,再通过思维实验证明引力能使光线弯曲,然后在最后一段只用一句话说“引力能使光线弯曲,既然二者等效,那么加速度也能使光线弯曲”。实际上,要说明引力能使光线弯曲是很困难的,书中那个思维实验并不直观,我翻来覆去的读相关部分并绞尽脑汁思考,还是很难理解作者是怎么得出引力能使光线弯曲的结论的。其实,先论述加速度能使光线弯曲更简单,小舅子的高中物理教材就是这个思路,我一下子就想通了。有空我再把那段文字包括图片发上来。

十八、第115页,Tom说“这地面有点不平啊”,其实,可以加一句解释:如果圆盘足够大,就平了。起初,我还以为这不平会有什么玄机在内。

十九、第176页有个俗语“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像我和作者这样的同龄人也许还知道,但现在的90后读者有谁看过《杨家将》,有谁知道焦赞和孟良的?建议做个小小的解释。

二十、第191页,“结局是往往话讲完了,菜也被吃完了”,这句话跟第2页有重复,可换一个说法。就好像一个笑料,郭德纲可以在不同的剧目中反复引用,但如果在同一剧目中反复引用就不好了。

三十、第226页关于法德足球赛的例子,貌似与主题“上帝掷骰子”无关。不知道作者对此浓墨重彩是否暗藏玄机?如果有,那最好能稍微揭示一下。

三十一、第235页剃刀某位最激烈的知名物理学家,宁愿改行当医生。不知道是谁?建议注明。以前读过一本数学普及读物,作者只要提到科学家,都跟捉迷藏似的,故意不注明姓名,只爱说“某某年,某国的一位数学家做出了什么成就”之类的话,甚至有“某某年,瑞士某科学家推导出了欧拉公式”。我看得火冒三丈,一边也哑然失笑。当然,如果这个人实在不出名,那倒是可以隐去其姓名字号,但作者前面已经说了是知名物理学家,不妨说出来为好,免得让像我这样好奇心十足的人憋得难受。

第五部分:后记

作者在后记中说明了无需列举参考书目。其实,虽然作者没列举,但我在读全书的过程中就把作者提到的一些参考书目整理出来了,如下:

一、《上帝掷骰子吗》(曹天元)

二、《万物简史》(比尔·布莱森)

三、电影《黑客帝国》

四、电影《楚门的世界》

五、美剧《生活大爆炸》

六、美剧《24小时》

七、《从一到无穷大》(伽莫夫)

八、《宇宙的琴弦》(格林)

九、《原子中的幽灵》(保罗·戴维)

十、《不可能的物理学》加来道雄

十一、《银河英雄传说》(田中芳树)

十二、《银河系漫游指南》(道格拉斯·亚当斯)

十三、《三体》(刘慈欣)

十四、《时间简史》(霍金)

十五、《果壳中的宇宙》(霍金)

十六、《大设计》(霍金)

霍金 大设计 对科学的理解是什么

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

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冥昭瞢暗,谁能极之?

冯翼惟像,何以识之?

明明暗暗,惟时何为?

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圜则九重,孰营度之?

惟兹何功,孰初作之?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

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九天之际,安放安属?

隅隈多有,谁知其数?

天何所沓?十二焉分?

日月安属?列星安陈?

《天问》屈原

我们都是充满好奇心的人,对外界各种新鲜的,甚至是稀奇古怪的事物,通常有一种想探究的冲动。就算是没有好奇心,也有恐惧心,对于未知的事情,保持着一种敬畏。想“不语怪力乱神”关起门来,把恐惧挡在外面,似乎效果并不好,反而容易把神奇的自然界挡住,把自己囚禁在人伦的笼子里。于是,我们能怎样理解世界,宇宙是怎么样运行的,现实实在是什么,实在从哪来,宇宙需要创造者吗等问题有时会在我们心里画下问号。本来这些问题以前是由哲学家来回答的,但哲学没有跟上科学,尤其是物理学的发展。现在由科学擎起了

知识发现的火炬,带领人类探索更多未知的领域。

一、哲学死了。

哲学死了,因为哲学没有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霍金在《大设计》中非常肯定的说出了这句话。是啊,从伽利略在比萨斜塔扔下一轻一重两个铁球来验证亚里士多德的物体下落理论的那一刻起,哲学对于自然的探索就像是芝诺悖论里的阿基里斯一样,永远追不上科学这只乌龟了。

当古希腊人吸收公元1600年前的古巴比伦人创造的包括二次方程式等数学问题的解法的时候,古希腊的哲学家泰勒斯还只能通过观察,归纳来猜测万物的构成。可以说数学自身的发展程度在当时就比古希腊哲学更深邃。

希腊哲学是从自然哲学开始的,哲学家们有着一颗比常人多得多的好奇心,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哲学家们否定前人的结论,推出自己的结论。最终在亚里士多德手里汇集升华。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这句名言显著的体现了他对学术的批判和求真的精神,并且贯穿于他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他研究形而上学,他研究逻辑学,他研究文艺学,他研究伦理学,他研究精神哲学,他研究教育学,他研究自然科学(包括物理)。研究的范围相当广泛,研究的深度也相当深(当然错误也不少)。我想用爱因斯坦下面的话来评价亚里士多德,我觉得对他而言是无上的光荣。不是因为这句话是爱因斯坦说的,而是因为整个科学确实就是架构在其研究结果-形式逻辑上的。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

不知道在这两三千年的历史里,中国有哪个思想家,哲学家能够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接近或者达到同时代世界的佼佼者的水平。可能墨子算一个,可能仅此一个而已。说到墨子,不得不提提这位先秦诸子中最特别的一位,他思考的范围,他所从事的事业是诸子所无法比拟的。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正是有了他,才使得先秦的科学史不至于暗淡无光。墨子出身“贱民”,他会做木工,曾花三年时间做了一只木鸟在天上飞了三天。他研究政治伦理学,他研究几何,他研究物理学,他研究逻辑学,他研究修辞学,他研究军事学,甚至亲身领导战争。可惜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关于墨子只有简单的一句话“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古希腊哲学家群中还有一位影响力非常大,和科学有关值得一提的人物,他就是毕达哥拉斯(大概生活在公元前500年左右,也就是和孔子同年代)。我们所说的勾股定理在西方就叫毕达哥拉斯定理,因为他发现了勾股定律。毕达哥拉斯有个非常著名的思想:“万物皆数。”他的教派非常神秘,把数学,几何,天文,自然科学,巫术宗教融合在了一起。在他看来,自然界的所有事物的背后都是数和几何。看看现在的物理理论,和他的思想是不是非常相似?他对数,几何,天文的思想深深的影响了柏拉图,所以柏拉图非常重视数学。据说在柏拉图的学园门口立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不懂几何者免入。柏拉图为教育定下的四艺中就有算术,几何(平面,立体),天文学,音乐,并成为西方教育的源头,深远的影响后世,后世西方很多著名的哲学家中就有既是数学家,又在哲学上也有独特创见的人:笛卡尔,莱布尼兹,罗素等等。我们的圣人孔子也在其六艺中定有数学教育,不过此数学教育似乎只是九九乘法表?

大名鼎鼎的柏拉图有种追求理性的精神,经典的洞穴寓言就是关于这个理性精神的寓言。他认为感官是不可靠的,人被感官所囚禁就如人被囚禁在洞穴里面一样,感官经验就如同在洞穴里看到的外部世界的影子一样是虚幻的东西。只有脱离感官经验,进行理性的思辨才能够从洞穴中逃出来,获得真理。老子对于感官感觉也有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两者对于感官感觉的作此评价到底目的是为了什么,这和科学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只有我们后人仔细思考了。

古希腊哲学群中还有一位虽然对科学没有直接贡献,但是也同样影响深远的人-芝诺。虽然芝诺不是第一个提出悖论的人,但是芝诺提出的一系列悖论,却是影响最大的,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就是阿基里斯悖论和飞矢不动论。在他之后,最出名的悖论就是关于集合的罗素悖论。中国古代名家的惠施虽然也说过一些如“卵有毛”,“鸡三足”等悖论,但可惜的是这些似乎多是文字上诡辩而已,更可惜的是不多的悖论后来也几乎无人关注了。

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虽然哲学家们的思想结晶也许被科学的大幕所遮掩,但他们的精神和方法将会永远星光熠熠的闪烁在我们心灵的夜空,为我们指明方向。

二、宇宙的终极理论候选者-M理论。

我们已经习惯了物理学家给出的通常由主要几组非常简洁的方程式组成的物理理论,如牛顿经典理论,麦克斯韦尔的电磁定律,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虽然这些方程式非常简洁,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这些方程式却在很高精度上符合我们对宇宙的观察。我不禁在想,如果真是有造物主的话,那这个造物主一定是个数学家。

一代又一代的物理学家为我们展示了造物主的神奇,他们的理论如同生物一样进化,日臻完美。我们不知道是否有一个单一的理论能够涵盖宇宙的所有规律,也不知道物理理论是否有最终的尽头。但是现在,霍金提名了一个终极理论的候选者-M理论。

霍金说,和以往的物理理论不同的是,以往的物理理论通常是单个的,但是M-理论不是单个理论,而是由不同的一些理论组合在一起,各自能很好的解释各自所考察的物理现实。M理论就像一张地图,其各个分支就像地图中的某一块,有重叠的区域,同时又有互不相关的区域,共同构成了M理论。

霍金继续提到,我们不仅要了解宇宙怎样运行,同时我们必须问为什么:

1. 为什么宇宙有东西而不是没东西?

2. 我们为什么存在?

3. 为什么是这套理论而不是其它理论?

三、定律的规则。

日晷之离,不鼓缶而歌,则大耄之嗟,凶。《易经》

古代人对因果关系有独特的理解。由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界各种奇异的现象了解不够,所以会形成以我们现在的眼光看来荒诞的因果观。如月蚀产生的原因,中国人有天狗吃月亮一说,西方人则有狼抓了月亮之说。显然中西方的古人都把月蚀产生的原因,归结成是某种超自然生物的行为结果。所以月蚀的时候,中西方古人都要弄出很大声音,想把这个超自然生物吓走。但是随着他们经常的观察,他们发现不管他们是否弄出响声,月蚀照样会消失。而且他们发现月蚀的出现总是相当有规律。古巴比伦人就发现了这个规律,而且很好的预测了月蚀出现的时间。

由于古代人对宇宙的认识不够,所以就采用巫术和神话来试图解释自然规律。他们想象万物有灵甚至宇宙本身就是个生命体,想象神能够控制宇宙和人。随着人类对宇宙的长期观察,慢慢形成了巫术和神话之外的一些宇宙观,因果规律观。在西方,古希腊人泰勒斯是目前保留下来的文字记录中最先具备这种观点的人。他把万物视作一种单一的物质,这体现了一种还原观,即把不同事物的特性排除掉,而只抽取其本质。从他开始,一代又一代的人接着观察自然,同时提出自然现象的规律。与现代大多数中国人把宗教和科学完全对立不同,在科学发展的这段期间,宗教、神一直都是伴随着哲学家,科学家们的。即使是牛顿本人,对上帝也是笃信不疑的。对他来说,发现宇宙运行的规律,就离上帝更近一步。中国道教对于道,对长生也有追求,在技术上也有一些成就,如火药的发明,但为什么没有在科学理论上有所贡献,这个值得我们思考。

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在科学史上带来的影响几乎无人能及,死后被当做国王一样安葬。英国诗人亚历山大•蒲柏在他的墓志铭上写着:自然与自然的法则在黑夜隐藏,上帝说,让牛顿出世!世界一片光。我们中国也有类似的一首据说是处在资本主义萌芽期的宋代的儒家写的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真是两首意义非常深远的诗!按照孔子做人的标准:温良恭俭让,估计牛顿是一个都挨不着边的。他嘲笑同期的科学家胡克,他和莱布尼茨争微积分发明权,他好财,花在炼金术上的时间可能比物理上都多。偏偏这么一个人,被英国人视作英国历史上最不能缺的两个人,另外一个人是莎士比亚。不知道对于中国人来说,哪两位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缺的人呢?推而广之,如果要选两个对世界历史最不可缺的人,大家会选谁呢?

如前所述,对于定律的起源,是不是有不按定律的奇迹,是不是只有一套定律等问题,由于宗教的影响,即使是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尔,牛顿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全部都认为,定律是上帝的杰作,他们都认为有一个超然于科学之外的神存在,这个神可以创造奇迹。对于有没有上帝这个问题,拉普拉斯是第一个清晰表达科学决定论的:给定某个时间宇宙的状态和一套完整的科学理论,按这个理论可以推出宇宙的过去和未来。据说拿破仑曾经问这位著名的数学家,上帝是怎么让宇宙符合科学定律的,拉普拉斯很自豪的告诉他:“陛下,我不需要上帝这个假设。”也就是说宇宙万物均符合科学定律,包括人及其精神!

四、什么是实在。

霍金在书中以圆形鱼缸里的金鱼作为例子,解释了什么叫模型。对于圆形鱼缸里的金鱼来说,鱼缸外直的东西也会被金鱼当成是弯曲的。我们对于外部实在的认识是不是也像鱼缸里的金鱼,是扭曲的?或者像黑客帝国的电影中所拍摄的一样,人不过是生活在超级智能计算机虚拟的现实里?我们接触的实在到底是不是就是确切的“实在”呢。物理定律描述给我们的实在又是什么呢?

在谈到实在的问题前,霍金先回顾了天文学的模型。最先提到的是托勒密的地心说,为了满足地球处于天体中心,解释各天体运动的轨迹,托勒密的地心说模型比较复杂。由于托勒密的地心学说很好的迎合了当时基督教,所以一直被视作完全正确的模型,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重重的震撼了罗马教廷,被视作西方近代科学的开端。因为日心说对当时基督教的宗教学说冲击很大,所以经过伽利略,布鲁诺,开普勒等人付出的心血甚至生命才赢得赞同的。

下面这一段是描述布鲁诺坚持日心说,反对罗马教廷,被罗马教廷关押折磨七年,最后被火烧死的场景:

1600年2月17日凌晨,罗马塔楼上的悲壮钟声划破夜空,传进千家万户。这是施行火刑的信号。通往鲜花广场的街道上站满了群众。布鲁诺被绑在广场中央的火刑柱上,他向围观的人们庄严的宣布:"黑暗即将过去,黎明即将来临,真理终将战胜邪恶!"最后,他高呼"火,不能征服我,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会知道我的价值。"刽子手用木塞堵上了他的嘴,然后点燃了烈火。布鲁诺在熊熊烈火中英勇就义。

几乎就在同一时期,在中国也有一位类似的人物:

1602年,李贽因为不满封建传统教条,和假道学,他批判了孔子,并贬斥《孟子》《论语》,最后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被关入监牢。在监牢里,他借着剃头的时机,抢过剃刀,割喉自杀,两日后才气绝而亡。

现在我们知道日心说对天体实在的解释也不是完全正确的,它只是比地心说的模型更加正确。到底实在是什么?经典物理学认为存在真实的独立于观测者的外部世界。一个物体放在那,不管什么人去测量物体的各种属性,测量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针对这种实在观,传统上还有一种反实在的观点。反实在观的人认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有区别,他们认为观察和试验是有意义的,而理论知识只是有用的认识手段并没有具体表达对观察到的外部现象任何更深入的真理。有些反实在主义者想把科学严格限定在可观测的事物中。所以19世纪很多人拒绝接受对于没有见到过的原子的理论。其中最极端的就是乔治.巴克莱,他认为除了头脑和头脑产生的观念外,没有任何东西存在。这位巴克莱先生对于中国的学生是相当熟悉的,因为在政治课本中被当做唯心主义的反面榜样,一代又一代的教给学生(不知道现在的政治课本还有没有提到他)。而霍金在书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不存在独立于图像或者理论之外的实在。实在就是基于模型的,物理理论或者世界的图像是一个基于数学的模型,一系列的定律把模型中可观察的元素联系在一起。人类是自然界的一份子,我们无法使我们在对自然进行观察的同时不对自然进行任何影响,实在就是我们对自然观察并且产生影响后的一个基于模型的外在。对于人类或者圆形金鱼缸中的金鱼来说,两者看到并形成的模型都是实在,因为人类无法脱离他所能观察到的外在。就像当初电子被观察到以前,我们的科学模型已经预测出了电子存在,并很精确的预测了电子的行为。即使我们的肉眼没有看到电子,但我们知道电子确实存在。同样的道理,现在质子和中子中的夸克依然没有被观察到过,自由的夸克从来不存在自然中。模型中的夸克符合我们对亚核粒子行为的观测。

基于模型的实在能够提供一个框架来论述这样的问题:如果世界是在有限时间以前创造的,那在创造之前发生了什么?早期基督教的圣.奥古斯丁的回答是时间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时间之前,没有时间。这个回答是一个可能的模型,即使从现在得到的各种证据看来,这个模型有些陈旧。另外一个模型是宇宙大爆炸理论。这个理论能够解释我们目前关于宇宙的大部分观察,所以这个模型更加有用。但是,没有模型能够说比其它模型更真实!

看完上面得到的结论,可以想见各路江湖人士会跳起来问:“既然没有模型比其它模型更真实,那我们的模型对宇宙的解释为什么就不科学,不正确或者不好而科学的解释就更正确更好呢?”所以霍金提供了几条对好模型的判断依据:

1. 模型应该简洁的。

2. 包含少量任意的或可调整的元素。

3. 能解释所有对目前现象的观察结果并与观察结果保持一致。

4. 能够对未来观测提供可证伪的明细信息做出明细的预测。

霍金接下来举了亚里士多德的模型作为例子,讲了下按依据判断。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土,气,火和水组成。这个模型比较简洁优雅,但是不具备可调整的元素。并且在很多情况下,不能够做出确定的预测,如果做出了预测,也与实际观测不符。最著名的就是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东西比轻的东西下落快。这个预测被伽利略证实是错误的。说到这里,大家可以根据这个依据比较下阴阳五行理论。

讲完上面的判断条件,霍金承认这些判断都是很主观的。比如对简洁的判断,就不是那么容易客观度量的,但是对于科学家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让科学家引以为豪的:纷繁复杂的现象被压缩到一条定律里面。众所周知,一项科学理论一旦提出来,通常会对某些未知的事物进行预测,这就构成了第四条可证伪性判断。这些预测最终得到检测时有些会是正确的,有时候则不会。如果预测不正确,科学家通常不会完全抛弃这项理论,而是不断对理论进行某些修正,直到对这个理论的修正到显得非常笨重,不简洁和人为化程度很高,才会被放弃。在哈勃总结星系谱线红移得出宇宙膨胀学说的时候,同时期不断有科学家试图修正静态宇宙模型的理论来迎合观测。不管他们如何修正模型,哈勃的宇宙膨胀模型仍是符合观测的模型中最自然的,最后被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

霍金在这一章的最后用光的波粒二像性做了对什么是基于模型的实在的总结。对光的研究中国可以追溯到墨子而西方则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其中最著名的是欧几里德,又是他!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这个问题曾经在近代科学家中间争论过很久,其中两个物理学的巨人牛顿和爱因斯坦还参与进来。牛顿认为光是粒子,并用它很好的解释了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但是光是粒子的理论解释不了牛顿自己发现的被称为牛顿环的光干涉现象(即光干涉后形成明亮相间的圆圈)。通过不断的修正模型和理论,到了十九世纪,光是波几乎已经成为共识,光表现的粒子现象也被光的波动理论很好的解释,除了最基础的一个困难,光作为波运动时的载体是什么。就在光是波的被认为是正确的,而光是粒子的被认为是错误的时期,赫兹发现了光电现象,显著的表明光是粒子。到了20世纪,爱因斯坦发表了一篇题为《关于光的产生和转化的一个推测性观点》的论文,这篇论文就是阐述光的波和粒子的二象性问题,即光在平均时间上是表现为波,而在某个时间点上表现为粒子。正是这篇文章而不是相对论让爱因斯坦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波粒二象性对当时的人们的观念是个相当大的冲击,因为就人的日常经验来说,水波是波,其运动就完全不像粒子,而小石头、沙子等粒子的运动表现就完全不像波,没有东西既像波又像粒子。正是摆脱了日常经验的桎梏,波粒二象性得到承认。不管是光的波动说还是粒子说,都解释了光的这些现象的某一部分,但不能说哪个模型更好更体现实在,他们是模型上的实在。所以霍金认为M理论也如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一样,不是单个理论,但是M理论中的每个理论解释了现象的一部分,这些理论又在某些现象的解释上是重叠的,所以可以认为是在一个理论框架中。终极统一理论不像传统上科学家所期盼的那样,是单个理论,而是由一组理论来解释宇宙,正如光的波粒二象性理论。

不是什么电影都能叫长城(长城)影评

长城》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马特达蒙和景田领衔主演,总投资1.5亿美金。由中影集团,乐视影业,传奇影业,环球影业联合出品。从各种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投资达到好莱坞A级电影等级的片子。在看它之前,其实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马特达蒙和张艺谋的结合,实在很难不让人充满好奇;但另一方面,预告片里看到五色战队的盔甲,却给人带来一丝不好的预感。但是,导演张艺谋和马特达蒙以及巨大的投资还是吸引了我进入了影院。

先说说看点吧,首先是影片的视觉效果和打斗场面,紧张而刺激,不管是从摄影、剪辑还是特效来说,都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好莱坞A等级的制作。配合上拉民贾瓦迪的配乐,打斗画面让人觉得相当激昂,拼杀的时候,也有激动的感觉。其次就是演员阵容了,看着马特达蒙跟景甜和刘德华用英语对戏,加上其他的各路演员或小鲜肉齐聚一堂,竟有一种奇特的喜剧感。汴梁小皇上登场的时候,大家也都笑了。

说了看点,就来全面评价一下这部作品吧。其实,我相信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一个名字作为《长城》,投资如此之大的中美合拍片,它的意义应该不止于一部爆米花电影,或者一个单纯的爽片。只是,在此片中,故事对于人物和阵营的简单化处理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用他绝佳的弓术,帮助中国人守城,最后拯救了江山社稷的危机,这真的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但是,主角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被什么精神感召这么做?这是看不出来的。电影里面提到了信任,只是,在电影的故事中,对信任这个主题的着眼实在是屈指可数。电影中充满了许多堆砌重叠恢弘的所谓大场面,却偏偏缺少价值观的冲突,缺少在重大压力之下人的决定,在脸谱化的人物面具之下,缺少真正的人物角色的刻画。

或许有人说,这就是一个爽片,要求主题或者故事与人物算作是本末倒置。但是就算是特效片,好看的关键,仍然在于我们能否对主角移情。而移情的关键就在于刻画精彩的人物角色,人物需要做真正的决定,而不是像工具一样,被剧情推着走,比如想让他被感动就被感动上战场,想让他放弃逃走就让他放弃,而是需要刻画出人物在这些决定中的挣扎与压力。所以,同样在特效片中,我们看到了《终结者2》的T800在最后甘愿沉入钢水,我们也看到了《黑客帝国》里尼奥屡次觉得自己并不是救世主的退缩。当特效融入了剧情,甚至帮助了人物刻画的时候,那种视觉震撼会以好几倍的方式回馈观众,因为观众对其投入了感情。而《长城》只是把特效呈现出来,所以,就算做得再好,也终究不能归类为好片。

当然,出品方或者一些影评人,也有表达这样的观点,不需要那么完美,视听刺激了,让人看的舒服,有票房就行。但是大众似乎并不这么觉得。许多人不解,为什么大家会不满意。为此,我还需要提到一个重要的点,就是,这个片子的名字叫做《长城》。什么叫做长城?什么样的片子配叫做长城呢?

虽然牡丹花很著名,但中国没有国花,虽然国家的名字来自瓷器,但是由这样的一个许多年前的贸易品来指代中国的精神,仍然不太合适。思来想去,我们能够从一个具象化的东西,一下想到中华民族的,那就是长城。就在这绵延万里的长城下,有勤劳的人民辛苦的一砖一瓦,有强敌环伺的苦难深重,有边戍将士的英勇对抗,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坚韧,内敛,勤劳,团结,忠诚。长城,看起来虽然是一堵墙,但实际上,这远比紫禁城深入人心,它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代表着中华的精神。但这个叫做长城的片子里面,五色的不知道什么金属的盔甲,完全不知所云的我方的作战方法,千人一面没有个性只有服从的将军和士兵,整齐划一地用双截棍敲着看似中国风的大鼓,充满了形式却没有任何内涵。那些似乎要描述中华民族曾经被强敌环伺却浴血奋战的饕餮与长城的寓言性世界设定本是好的,但饕餮社群是如此脆弱,头领败了全军就丧失战斗力,简直比蜂群的容错率还小,因为蜂群中蜂王死了就会诞生下一个蜂王。磁石可以让饕餮沉默这种设定过于简单,甚至有对四大发明拙劣致敬的嫌疑,再加上那个致敬孔明灯的奇怪热气球,所有所有这一切加在一起,直到把长城这个厚重而深远的图腾,讲述成为一张印满了所谓四大发明或者孔明灯的概念的宣传册那样轻薄而扁平。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几个概念吗?是所谓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黑火药吗?是孔明灯吗?这些东西能代表中国的精神吗?

有一种说法,中国地大物博,先祖聪明智慧,四大发明甚至还有圆周率,勾股定理早领先世界许多年。这些事实不假,不过,中华民族的自豪可不仅仅来自于这些。这种自豪,来自于我们明白过去,我们的民族勤劳,顺服,坚韧,包容,实用主义。而现在,我们开放,自信,尊重,谦卑。用《长城》这样的一个片名,用中影集团等一众中美资本,寄希望于进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故事,讲成了这样。我一想到这个片子要在海外上映,不知为什么,一股气愤凝结于心。让外国人看这个?让他们认为这是中国的文化?这样的千人一面的士兵?花架子大于实际作用几倍的守城军?极低效率又无能的决策机构?勉强有一个算作正面也被轻描淡写的“信任”主题?

如果片子不叫长城,那么本不用这样要求。但片子叫了《长城》,就得像点样子。这样的片子来进行文化传播,在海外大规模上映,我作为一个中国人觉得难受。这样的形式化的产物,会更加加深别人对于中国的误解。如果是我,宁可选择《湄公河行动》,虽然有点主角光环,但在那里面可没有这种堆砌式的所谓中国元素,没有空洞的形式,却体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勇敢与同情,以及对任何一个平民生命和名誉的负责,给人带来一个负责任的中国的形象。真的,高下立判。

主观评分

不错的摄影和特效,很恢弘的音乐,较好的配合了故事气氛和主题 7

并无新意的美术设计,五色战队粗暴而让人疲劳,饕餮等怪物形象过于缺乏想象力,兵器与战斗机械华而不实 4

没有内心世界的扁平的人物刻画,过于简单的故事,几乎没有主题 6

以长城这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命名,却只是对一些外在的国粹进行堆砌,没有挖掘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 2

总评:4.7

可以不看

我觉得,如果片子不叫《长城》,可能可以达到及格(6分),不过事情没有如果。

因为它已经叫做《长城》,而且它没有讲出长城的精神,这不是取名的问题,而是影片的问题。

因为,不是什么片子都可以叫做长城。

【长城】木鱼三分钟影评——不是什么片子都可以叫长城。思来想去,我们能够从一个具象化的东西,一下想到中华民族的,那就是长城。它实际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代表着中华的精神。但这个叫做长城的片子里面,只是对一些外在的国粹进行堆砌,没有挖掘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

我想知道,骇客帝国讲的到底是什么?看了很多遍了,还是不懂。请人解释一下,最好是通俗容易

黑客帝国1剧情简介

在不久的将来,一名年轻的网络黑客尼奥(基努·里维斯)发现看似正常的现实世界实际上是由一个名为“矩阵”的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控制的,人们就象他放牧的动物一样。尼奥便在网络上查找关于“矩阵”的一切。后来在一名神秘女郎崔妮蒂(凯莉·安·摩丝)的引导下见到了黑客组织的首领莫菲斯(劳伦斯·菲什伯恩),三人一起走上了抗争“矩阵”的征途。

“尼奥,你曾经作过这样的梦吗,你如此肯定的东西是真的吗?你是否能从那样的梦中醒来?你能分辨出梦境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吗?”

尼奥不顾一切地想追寻“矩阵”的真相-他在梦中总是听到关于它的耳语,这是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东西,他能够肯定地感觉到它不祥地控制着他。

“矩阵是什么?”尼奥不知道,但是他相信莫菲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一个被描绘成非常危险的人能够给他答案。

“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矩阵'是什么,你只有亲自去看。”

尼奥面对着另外一个问题:他就是它吗?当然,虽然不知道为什么,尼奥的答案就是“不是”。默菲的朋友塞弗同意他的观点。而其他人则不那么肯定。

另外,还有人保护“矩阵”,由冷酷的史密斯带领,他们掌握着令人震惊的秘密。

尼奥、莫菲斯和崔妮蒂必须用他们的生命对抗强大的敌人来追寻答案、寻找自我。

他们每一步都是危机四伏......

黑客帝国2

【剧情篇】

上回说到NEO终于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和使命,在中弹“复活”的同时,他也变成了无所不能“救世主”。结尾的“飞升”象征着人类超级英雄的诞生:NEO将带领锡安基地的人民,打响对机器世界的反击战,并将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这场战斗,还人类以自由之身。他的使命会实现吗?矩阵会那么甘心被摧毁吗?

实际上,整个《重装上阵》是NEO探寻自己使命背后真相的过程,他要为自己的行动寻找一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在上集打败密探史密斯、救出墨菲斯之后,NEO 随同亲密爱人崔尼蒂和其他战友一起,乘坐Nebuchadnezzar号飞船返回地球上最后一个人类据点——锡安基地。在那里,他们和其他自由战士们聚集到了一起,其中包括墨菲斯的甜蜜冤家——奈奥比美眉。另外,基地的政治家们也上场了。

就在这时,矩阵系统决定“先下手为强”,派遣了为数250000的电子乌贼大军,开始进攻锡安基地,积弱的基地防守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如此强大的机甲兵团,看来人类最后的香火也齑齑可危;当然,墨菲斯他们的飞船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料,自然少不了中国那几本名为《左传》《史记》之类古籍的电子版本,NEO他们一下便想到了“围魏救赵”的良招,决定再次潜入矩阵,从内部破坏它,最后达到消灭机甲兵团的目的。同时,NEO也想再和“先知”谈一谈,以便更多地了解自己的神圣使命。

可是,“矩阵取经”的道路注定是凶险多端的:在寻找矩阵系统内唯一知道系统弱点的“制钥者”的过程中,NEO、墨菲斯和翠尼蒂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敌人的能力升级了,数量更是增多了,NEO的超能力受到致命的挑战,墨菲斯和翠尼蒂对NEO的信心也受到无情事实的打击。究竟NEO他们能不能完成任务后从矩阵内部全身而退?锡安基地的命运如何?

黑客帝国3

随着第二集最后那个“to be concluded”的字幕,所有观众的心都被吊在了万丈悬崖边上:尼奥到底怎么啦?他怎么可能在“真实”世界里毁灭电子章鱼?他又如何能“感觉”到机器?已经侵入了班恩(Bane)大脑的史密斯又会对身处昏迷中的尼奥开展什么行动?

事实上,尼奥的身体在真实世界的飞船上处于昏迷状态,他的思维却被困在一个“中空” 地带:那里既不是母体,也不是机器占领的真实世界。这个地方叫Mobile Avenue Train Station,显然是个火车站,不过是梅罗纹奇的势力范围(因此不受常规母体程序控制)。尼奥醒来时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小女孩和她的父母,还碰见了“火车人”(The Trainman),后者控制了该车站所有母体与机器世界之间的交通。

与此同时,在真实世界的墨菲斯、翠妮蒂与Logos号飞船的奈奥比会合了,当然,还有那位被洗脑夺体的班恩。翠妮蒂他们从“先知”那里知道了尼奥的现状,在守护天使的带领下,去找梅罗纹奇要人,喜欢享受的阿梅那时正和佩瑟芬在他管辖的地狱酒吧欣赏SM的氛围,他当然不肯交出尼奥,因此大家少不了一场激战。在佩瑟芬的帮助下,翠妮蒂他们终于将尼奥带回现实。

在最后一次和“先知”交谈之后,尼奥明白了他的使命。从这开始,故事就分两条线进行。一条是墨菲斯和奈奥比杀回锡安,和基地的人们共同对抗机器大军的进攻;另一条线是翠妮蒂不愿意和尼奥分开,决心放弃一切和尼奥共同前往机器S世界的圣地——01城。奈奥比虽然不相信先知的话,但她开始相信尼奥,把自己那艘最快的logos号飞船借给了尼奥和翠妮蒂,而自己和墨菲斯乘坐Hammer号回锡安。没想到偷偷醒来的班恩溜进了Logos号,一场激战过后,班恩的肉身死去,尼奥身受重伤。历经重重机器大军的堵截,尼奥终于抵达01城。再说锡安城这边,人类已决定展开最后的自救行动,他们组织起了所有的APU (Armored Personal Units单兵作战机甲),和250000电子章鱼以及大型钻探机器展开了决斗……

尼奥在01城终于得以面对“机器大帝”(Deus Ex Machina)——机器世界的真正主宰,双方展开了谈判并达成了协议。与此同时,史密斯的能力又扩充了,凡属尼奥接触过的信息他都能分享。他找到了先知的藏身之处,并将她复制成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他也了解到了尼奥的使命。可是他不怕,并开始在母体中无限复制自己,系统危在旦夕……

和“机器大帝”达成协议的尼奥被送进了母体,而史密斯正在那里等他,两人展开了一场只属于“超人”的决斗。机器与人类,两个世界的命运都取决于这一战的结果,而最后结果是……

恐怕不能再说下去了。紫霞美眉曾经说过:“我猜中了开头,却猜不到这个结局。”对于《黑客帝国3》来讲,恐怕导演沃卓斯基兄弟也是这么设想的。没有人知道他们会在多种可能的“最终世界”中选择那一种模式。这也是电影最后的悬念。

当然,这也不是说我已经把其他所有的悬念说完了,还早着呢!例如,那个小女孩到底有何特殊和重要之处?她和先知、佩瑟芬、少年有何关系?目前网上流行的解释似乎没一个很中听的。还有,火车站和梅罗纹奇的老巢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翠妮蒂他们是如何通过找阿梅来解救尼奥脱困的?佩瑟芬的最终身份是什么?此外,还有在《黑客帝国动画版》中备受青睐的“少年”,他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太多的疑问,注定要到上映那天才END。

至于母体的真相,根据参加完芝加哥和纽约内部试映的革命同志们介绍,我们以前所猜想的,全错了,而且错得不轻,尤其是那个“母体中的母体(Matrix in Matrix)”理论。而电影最后的答案,基本上能让绝大部分兄弟满意。

来几位超级科学家,讲灵魂存不存在?

灵魂是存在的!生命其实就是物质成分与精神成分(灵魂)结合的统一体。一旦二者分离,生命体便呈现出与一般的物质相同的性状——那便是死亡! 生命死亡后,精神成分(灵魂)将另寻合适的物质成分结合产生一个新生命体!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万物知识分享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qmsspa.com/77657.html

分享给朋友:

“黑客勾股定理(勾股定理的原理)” 的相关文章

seo如何优化alt标签(seo优化图片加alt属性)

seo如何优化alt标签(seo优化图片加alt属性)

小编看到过许多 网站的图片皆出有加添alt属性,有的有排名,有的则出有。许多 人便没有解,alt属性终归有无感化 ,感化 又是甚么呢?昨天火源智库小编便为年夜 野具体 先容 一高那圆里的搜索引擎优化 劣化常识 :网站图片alt标签的感化 。...

网站结构内部优化的内容有哪些(企业网站优化的方法与技巧)

网站结构内部优化的内容有哪些(企业网站优化的方法与技巧)

正在咱们网站劣化的进程 外,网站站内的劣化是重外之重,只要挨孬底子 ,能力 修起万丈下楼。昨天火源智库小编要为年夜 野先容 的是网站外部构造 劣化比拟 轻易 疏忽 的三个处所 ,愿望  对于年夜 野有所赞助 。 1、网站层级 网站的层...

30天学会在shopify上开店之利用邮件创建自定义受众—Day24

昨天要说是若何 劣化您所得到 的潜正在客户。 学您们若何 导没sendlane面的潜正在客户,加添到FB告白 面并创立 自界说 蒙寡,然后依据 自界说 蒙寡创立 相似 蒙寡。 假如 您汇集 的潜正在客户正在 八00人如下,尔认为 照样 长了点。尔发起 最佳要汇集  二000- 三000个潜正在客户...

企业网站标题优化设置技巧分享(网站内链的作用和优化技巧介绍)

企业网站标题优化设置技巧分享(网站内链的作用和优化技巧介绍)

网站劣化便跟知乎、搜狐那些仄台同样,皆有一个焦点 ,这便是孬的“内容”,年夜 质下量质的内容,正在几年前,便有八字实言:“内容为王,中链为皇”,从外也能够看没一个网站的重心是正在哪面。这么网站内容劣化 六年夜 要领 技能 ,您把握 了几个呢?交高去火源智库小编...

天猫副总裁垂雪回应称,双11并未公布实时成交额。

#地猫副总裁吹雪归应单 一 一已能颁布 及时 成接额#据宋暂暂泄漏 ,本年 单 一 一已颁布 及时 成接额,地猫副总裁吹雪 针 对于那一答题,地猫贸易 团体 副总裁崔雪正在接管 采访时表现 :晋升 品性战社会代价 是地猫单 一 一最主要 的目的 。 他借表现 :地猫外部次要看二个圆里:第一...

seo优化需要了解如下五大方案(seo优化最容易忽略的几个细节)

正在SEO劣化的进程 外,不只要从方方面面 对于网站入止劣化,借要防止 SEO劣化进程 外的一点儿阶段性毛病 。昨天,肖佳将告知 您几个正在晚期阶段SEO劣化应该防止 的操做毛病 。 域名抉择 有同伙 以为 单纯用几个嫩域名便能快捷作排名,那也是没有邪确的。新旧域名正在必然 前提 高无奈解...

评论列表

只酷浪胚
2年前 (2022-07-27)

的专业人士给我们经典的指导。另外,作者认为长棍佯谬必须考虑重力对时空的弯曲效应,我却看到很多人都是在狭义相对论层面进行解释的,而且我也比较赞同。不知道作者到底是

夙世辞取
2年前 (2022-07-28)

治斗争的牺牲品,实在是人类的悲剧。第三部分(第七章-第十章)对在相对论基础上得出的宇宙观进行了一些引申,内容涵盖了当今各类科普书中诸多时髦的概念,比如时空穿梭、星际旅行、星际贸易、光锥图、果壳宇宙、定域性和实在性之争、

语酌萌晴
2年前 (2022-07-28)

,前者是引出麦克尔逊-莫雷实验,后者是证明上帝掷骰子。但我发现后面对这个实验的概述性介绍居然比前面着笔还多,甚至还有配图,这可能不大符合常规。对于一个完全不了解双缝干涉实验的人来说,当然应该希望在前面讲得越详细越好

南殷囤梦
2年前 (2022-07-27)

(即“惯性系对”的概念)更加普适,也更加深刻,我是赞同作者的这种理解的。但是,如果作者能对两个定义的异同做一个小小的解释,可能效果更佳。五、第30页介绍胡克时,只提到了他的弹性定律,其实不妨再提提他第一个发现了细胞。胡克的一生成就卓著(牛顿的成就其实胡克至少有一半的功劳),但不幸的是他性格偏执,更不

孤央枝桠
2年前 (2022-07-27)

于托勒密的地心学说很好的迎合了当时基督教,所以一直被视作完全正确的模型,直到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哥白尼的日心说重重的震撼了罗马教廷,被视作西方近代科学的开端。因为日心说对当时基督教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